私募的“敌人”
刘兆琼 赵娟
2010-10-29 22:30
订阅
150

刘兆琼 赵娟

  10月,A股市场昂然向上,私募基金愈加火爆,其发行亦如此,有私募一天就募集超10亿元。这让一些公募基金都难以比肩。

数据显示,2007年至今阳光私募产品已有2885.64亿元的规模。过去的两年里,私募基金发行规模年均增速超过50%。管理着这些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大多都拥有多年从业经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

但是,这个管理着几千亿财富、高速发展的行业,至今仍然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上徘徊。它们没有象征合法身份的牌照,不知道明晰的监管归口。除了阳光私募以外,那些潜伏在水下的私募账户管理更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基金法》修法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大方向是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但分歧是时间问题。”广州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称。

风起云涌的年代

随着市场企稳回升,在新一轮A股行情下,单个私募基金募集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两年发展起来的规模达到30亿以上的私募基金已经越来越多。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私募募集资金达到130亿元。

其实,从2007年以来的三年里,私募基金发展风起云涌,初始募资时,投资者都十分顺利和踊跃。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国内市场上由信托公司发行的各类阳光化私募信托产品已达到830只,其中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偏股型产品,也包括投资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但市场上近一半以上的私募并不公开其发行规模,保守估计,目前仅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的规模至少约6000亿元。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晓武统计,截止到9月底,包括结构化产品,今年发行的私募产品数量就有334只,占到了阳光私募规模的近一半,还不包括更多没有公开化的结构化产品。“2010年以前的非结构化信托产品的也就才347只,可以说,最近两年私募基金的数量出现了井喷之势。”彭晓武称。

目前,管理产品数量最多的几家私募基金分别是朱雀、新价值、星石、淡水泉、武当、从容和尚雅,各家产品数量在16只到25只不等,而他们中的掌门人如星石的江晖、淡水泉的赵军、武当的田荣华、从容的吕俊、尚雅的石波均出身于公募基金。而一些短期业绩突出的民间崛起的私募基金如新价值近两年发展也较快。

投资者的认可伴随私募基金的壮大,然而一贯谨慎的银行业也开始看重和接受私募基金的投资能力。更多的银行开始了和私募基金的“渠道合作”,私人银行客户也从这个渠道开始对接阳光私募产品。

银行与私募合作自2008年以来就呈现井喷之势。定位于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招商银行和财富管理银行为核心的交通银行都是第一批和私募基金合作的商业银行。其中招商银行与私募基金深度合作,不仅为单一私募信托发行提供渠道,而且还创立了TOT(信托中的信托),与新价值、尚雅、翰信、汇利、金中和5家私募深度合作。目前,市场上国联信托、中铁信托、华润信托、平安信托等平台上的TOT产品总数量已突破10只。

根据展恒理财的统计,今年以来,私募基金累计收益为正,超越沪深300指数19%,近一年41.81%的私募取得了正收益,平均业绩为17.43%,私募基金近4年的平均收益更超越沪深300指数67%。

一位银行理财中心人士表示:“有些做实业投资的人士,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询问有没有那些有名的基金经理发的信托产品、投资者,特别是资金上千万级的对私募基金的认同越来越强。”

下转23版

上接17版

“今年以来,私募月均发行45只产品,远高于公募的发行速度。”展恒理财合伙人李二刚说,“客户通常比较看重业绩表现和排名情况,尤其是近期业绩表现很好的私募,客户认购程度很高。”

公募空心化

私募基金的风起云涌,大量公募基金经理跳槽到私募基金,监管机构还没来得及对私募监管进行更系统的监管考虑。“野蛮生长”的私募基金生命力让市场不可小视。

本报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私募资产管理公司220家,约227名私募基金经理,其中来自公募基金的近40人。但是这些基金经理多半是公募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

这几乎造成了公募基金空心化现象持续多时。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上投摩根、交银基金等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一职都悬置了很久才最终定夺。

“公募基金经理限制太多,而且怎么说都是公司的打工人员,要遵守各种制度,还要看很多人的脸色,这对于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基金经理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限制。”一位基金经理表示,“通过私募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毕竟只有在私募,才能真正决出高下。”

据统计,公募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时间是565天。WIND资讯对基金经理成熟度建立了一个评价体系,有6位基金经理被评为 “稳重”,360位被认为是 “成熟”,126位被评为 “青涩”,而其算法是根据在任基金经理平均年龄来判断,小于等于35岁的属于青涩,35-45岁之间的属于成熟,45-55岁的属于稳重,55岁以上的则是老练。不可思议的是,目前还没有国内基金经理属于“老练”型。

针对公募基金的空心化现象,一些人将之归结为公募基金的制度缺陷,如基金经理业绩不和收入挂钩;基金公司本身没有股权激励等制度性缺陷,但是也有人,怪罪于私募基金的快速崛起。

私募的束缚

这些从公募基金跳槽转投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们,面对的是没有合法牌照的私募基金,这些私募基金也面临着极大的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

深圳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当年决定转行做私募时,母亲第一句话是:违法的事情咱可不能做。那还是在2008年,私募基金给许多普通老百姓的第一个感觉还是地下的、非法集资……

3年过去了,这位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他明显感到行业的迅速发展,但他似乎仍然无法向母亲解释清楚:毕竟私募基金仍然没在法律的范畴内,而且私募发行信托产品的路子越走越窄了。

一位阳光私募的基金经理曾说,“我不买垃圾股,不恶意炒作股票,我坚持价值投资之道,我们更不希望给别人‘见不得阳光’的印象”。

2009年7月以来,证监会管辖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暂停了信托公司在中证登开设股东账户的业务,私募基金阳光化的唯一道路出于监管需要被限制。

据了解,去年以来,全国人大财经委、证监会等机构一直没有间断在上海、深圳等私募基金聚集的城市走访调研。年中在上海举行的一次调研会上,邀请台湾等地的业内人士讲述境外私募基金发展和监管的模式。

对于私募基金如何监管,业界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采取较为宽松的备案制,另一种是设置一定的门槛,仿效香港实行牌照制。

按照许多私募基金经理的理解,如果采取牌照制,私募基金俨然将成为“小公募”,发行也就不需要信托渠道了,二与之对应的则是公募基金放开门槛,一些乐观的想法认为,公募牌照的市场化和私募牌照化将在2-3年内成行。

“没有任何文件说明的情况下,信托开户停了一年多,虽然新的私募产品很多,只能变着法子去买老账户,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成本。”这位私募基金合伙人称,“私募基金依然没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名号,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尽力的谨小慎微,不敢去碰任何高压线。”

“阳光私募发展到今天,很难再被忽视,这么大体量的资金,一直在地下没有明确监管方,不利市场的规范、有序。”一位私募基金研究人士称。

曾参与过《基金法》修改意见征求的上海睿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认为,现在已经在大方向上形成共识就是赋予私募基金合法地位。

据了解,现在的《基金法》修改工作还在起草阶段,已经在证监会和立法机构之间在交换意见,而私募基金是否能实现牌照化或备案制的前提是要先立法。

“证监会对私募的态度是要逐步纳入监管的,近期证券咨询公司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业务已经合法化,可以看出监管部门逐渐宽松的态度。”李振宁说。

私募基金快速的步伐,正在不断地吸引着优秀的投资人投身其中,不久前的公开消息称,被称为公募头牌的王亚伟将转投私募,结果是,他并没能成行,坊间说法,这遭到了监管层的阻止。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