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前后“分歧”依赖政府投入
吴娓婷
2011-03-25 23:08
订阅
吴娓婷

  4月1日,广州市将全面实行垃圾分类。

3月23日,垃圾分类推行前最后一个公开接访日,广州市城管委公布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终端阶梯式计量收费及奖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广州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贵称,将在市、区(县级市)、街党政机关、16条街、6个社区、1500所中小学校和万科集团、保利集团管辖住宅小区及岭南集团属下的宾馆、酒店和商场等区域开展先行试点。

此外,《办法》拟通过实行阶梯式收费的方法,鼓励垃圾源头减量。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垃圾减量、应对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而在中国大陆,10多年前推广的垃圾分类试点无疾而终。面对一些大城市已经“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去年4月,广州市启动垃圾分类立法计划,今年2月,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试点

随着4月1日全市垃圾分类推行日临近,都府社区迎来了密集的参观考察者,甚至包括张家港等省外城市的政府官员。

2010年,广卫街都府社区与东湖社区、番禺海龙湾社区、万科金色家园一起入选广州市垃圾分类试点。都府社区在目前几个试点中较成功。

梁小姐等6名工作人员去年被广卫街道聘任上岗,专门负责落实垃圾分类工作。

每天早上,一名工作人员在社区值班,以方便居民前来领取垃圾袋等用品。其他人员在下午2点正式上班,进行垃圾分类的指导和宣传工作。晚上6点半,梁小姐等人进入各楼层巡查,总结每天垃圾分类正误。统计结果张贴在每栋楼门外。

广州市垃圾分类分为可回收物品、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考虑到实际情况,初期分类工作参照台湾等地的经验,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一步的重点是“干湿分离”,即将餐厨垃圾分离出来。

都府社区就是先按照简易分法,将垃圾简单分为干湿两类。“之前我们做过调查,居民对简单的分类方法能接受。”梁小姐说。

第二步,环卫工将居民分类投放至楼道的干湿垃圾逐层收集,再运至街道再生资源中转站将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分类,回收可利用物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纸类制品),积累成规模后一起卖给资源回收站。

“试点实行‘三三四’奖励原则,即二次分拣资源回收卖的钱拿三成奖励社区居民中的积极分子,三成补贴环卫工,四成用做垃圾分类活动推广基金。”广卫街街道办事处主任赵淑清介绍。

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在考察该试点时表示“三三四”可以改成“三四三”,加大对环卫工人的补贴。

目前,都府社区的6名工作人员开始兼做面对小学、幼儿园的宣传和派发容器等工作,向广卫街街道其他社区复制都府模式做准备。

市城管委分类管理处处长余尚风对本报表示,全市在4月1日都要推行垃圾分类。

此次广州的试验几乎不容有失。“领导定调:不计投入,稳步推进。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在,不要做虚的。”广卫街街道办城管科刘科长透露。

模式

与都府社区等上述政府批准的试点不同的是,番禺丽江花园是依靠志愿者力量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番禺丽江花园的志愿者巴索风云评价称,都府社区的成功在于突破了亮点:厨余垃圾的处理和环卫工人的专职分拣工作。

“番禺志愿者的垃圾分类缺乏终端处理能力,厨余垃圾只能跟其他垃圾混杂一起倒掉。而志愿者也做不到像环卫工人那样分拣垃圾。这些环节,必须由政府进行投入。”巴索风云说。

都府社区由街道垂直管理,垃圾分类从资金到人力都以街道办投入为主。

“每个家庭里有老人、小孩,每个人的说服方式都不一样。说服工作不是一次就做完了,不反复指导,习惯很快又恢复到过去。”刘科长说,垃圾分类每天都要统计,每个月和每个季度还要进行评比和颁奖,这些工作没有专人专职做,很难坚持。

垃圾分拣也是街道辖下环卫站派工人参与,由街道办补贴环卫工人加班费。

同样较为成功的是万科金色家园。这个位于东风路的小型社区,通过万科集团的管理主导,其下300个住户按照市政府四类垃圾分类标准把垃圾分类。

在金色家园内,可以看到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做得很精细,小区里专设了垃圾分拣站,车库里有大件物品分类点,每层楼设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三个桶,摆放次序据说考虑过人们扔垃圾的习惯。大堂助理配有小夹子,可对每一个楼层进行垃圾分类纠错。

此外,万科通过企业合作方式,引入深圳格林美废弃电池回收点,而中信银行则赞助了奖励住户的小礼品。

回收物品变卖的收入用作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账本每一季度公布一次。“我们要告诉业主,绝没有挪用他们一分钱,垃圾回收的资金是用作慈善用途。”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媒体经理张姗姗说。

此前,公司清理仓库以及可回收物统一变卖,筹集了约1万元,资助高州市和廉江市的孩子。

按照市里标准,金色家园的生活垃圾初分准确率达到近9成。但是按照万科自身的要求,准确率只有58%。“目前我们的瓶颈是厨余垃圾的再细分,”金色家园物业服务中心客户经理李莉莉说,“比如大骨头必须从厨余垃圾中挑出来,否则有可能弄坏厨余垃圾处理机器。”

谈及广州市,10多年前就进行垃圾分类,最后不了了之。刘科长说:“这个工作非常漫长,甚至我们任内可能看不到完全建立。”

分析人士对本报表示,试点各种模式可为后面的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投入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垃圾分类的需要,都府社区的环卫工人由两名增加至六名。

都府社区模式简化住户操作,主要依靠环卫工人精细分类。据悉,1300多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6名工人手工分拣约3个小时。如果按照每位工人工作10元/小时计算,仅加班费这一项就要花掉6000元/月。

3月底广卫街将试点由1353户的都府社区扩大至约2万户的12个社区。月初,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在巡察后表示,市区两级对半出资启动资金160万元支持广卫街。

当地媒体报道,广卫街街道申请了500万元做垃圾分类资金。对此,广卫街街道办城管科刘科长予以否认。但她坦言,整个街道下辖12个社区一起开展垃圾分类,启动资金160万元“远远不够”。例如,每个月光是派发给住户蓝色白色垃圾袋就需62只,而用于运输桶的垃圾袋则需要5毛钱一个。

不过,刘科长认为,这些资金都属于前期投入。假如居民的分类习惯养成,分类做得更细致,垃圾袋、小礼物就可以免除,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可以降下来。

实际上,更多终端处理设施需要市政府投入。例如在广州市每日接近1.5万吨的垃圾清运量中,厨余垃圾量超过一半,但只有金色家园、广卫街社区等少数试点的厨余垃圾得到后期处理。如果全市开展干湿垃圾分类,目前广州的厨余垃圾处理厂无法负荷大量增加的餐厨垃圾。余尚风告诉媒体,更多的厨余垃圾生化处理厂尚在规划和建设之中。

与海龙湾小区对接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去年6月却因为气味问题而停工。后来,与这个小区对接的垃圾车依然是混装运输,小区居民很快失去分类投放的动力。

有害垃圾的处理同样缺乏有效终端。去年,巴索风云等志愿者将6袋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送到市城管委,结果对方处理不了。一名分类试点的工作人员也坦承,环卫部门收走社区内的有害垃圾后,实际上无法有效处理。

根据广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张建国的公开介绍,去年广州收集的12吨有害垃圾都运到本市以外进行处理,而本市内的有害垃圾处理设备“正在建设中”。

环保组织人士对本报表示,有害垃圾之一的一次性电池不如充电电池的回收利润高,多数企业都不愿意回收。“政府补贴当然可以。不过,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利润空间大了也有问题,一些小的厂会挤进来做,可能因处理不当再次造成污染。”

3月23日广州市城管委出台 《办法》,拟推行一种类似于阶梯水价的收费机制。方法是先给各区核定一个合理的垃圾产生量,年终产生的垃圾超量了,区财政就要多交垃圾处理费,减量则会得到市财政的奖励。据悉,这种方法能引导各区将末端的处理经费投向垃圾分类前端、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回收和利用。

为此,市城管委已对全市上百台垃圾运输车重新核发IC卡,兴丰填埋场和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计量管理系统也同步升级。据介绍,需处理的垃圾在过电子泵时刷IC卡,则各区产生的终处理垃圾量就有了账本。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