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改变核态势
丁力
2011-04-16 01:08
订阅
153

丁力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又是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核电站提供能源,也时刻可能遭受地震破坏。一个被毁坏的核电站相当于一颗爆炸的小型核弹,而且核电站泄漏的放射物质危害更持久。由于没有更好的替代,日本还是选择了核电站,为它们做了很多防范措施,试图抵抗地震的破坏。但在3月11日的地震中,福岛核电站仍不能幸免。

核电站爆炸,把放射物喷向大气,这些有害物质正在向全球各地飘散;救援者又向太平洋排放了一万多吨被污染的水。救援没有缓解危机,福岛附近的人员疏散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半径30公里,美国等国则建议本国公民不要进入以电站为圆心的80公里半径以内。

日本要反省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福岛核电站的状况一直不很明朗,业主东京电力公司的遮掩倍受指责。

企业总要隐藏一些秘密,以使自己显得更光鲜,也或者只是为了避免因丑闻而陷入困境。这些秘密对消费者不利,当隐藏者是垄断大企业时,消费者受到的伤害必然更大。在3月的地震与海啸发生之后,东京电力公司隐瞒了很多重要信息,在迫不得已时才透露一点,以图最大限度地隐瞒他们技术过时、管理不善。信息披露比核泄漏要慢得多,量也更少。准确的信息本身不会带来危害。地震和海啸是天灾,人祸加剧了天灾。福岛核电站周围的居民不知道,他们的芳邻居然潜藏着这么大的危险。

比垄断企业更不可靠的是垄断了国家权力的政府。日本拥有“和平宪法”,宣布过“无核三原则”。但日本早已是一个“核门槛”国家:拥有制造核武器的全部条件,从技术、设备到原料,只待适宜的政治气候或必要的时机,便可迈过门槛,成为有核国家。在计划中,核电站不仅提供能源,从这些核电站中,日本储备了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和原料,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制造出4000件核武器。这些尚未制造出来的武器是日本一些人的主心骨,可能把日本的未来引向另一条道路。

日本目前没有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原因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都不适宜。在日本国内,和平思想仍然在民众中占据主流,那些希望日本拥有核武器的人还必须考虑是否划算;在国际上,日本尚需顾及各国的观感,而且它还不能完全自主,美国目前不会允许日本成为有核武器的国家。

当美国仍然是东北亚最重要的游戏者时,它负责向日本提供核保护伞,并以此作为控制日本的手段之一。日本的核武器与日本的独立紧密相关。因此,美国现在不会允许日本开始核武装。当美国在东北亚的力量和影响严重减弱、成为多个游戏者中普通一员之时,它必然鼓励日本拥有核武器,以留下一个分裂并对抗的东北亚,为自己今后留下插手(以及插足)的缝隙。

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后,美国试图说服中国阻止。当时,美国提出的一个理由是,朝鲜拥核必然刺激日本开始核武装,对中国不利。这只是一个说法,美国暂时不会允许日本这样做。不过,这个说法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周边国家的核武器化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危害的方式多种多样:核试验、核泄漏、核走私、核战争;危害的起因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意外,简直防不胜防。这次核泄漏证明危害随时可能在意料之外发生,而日本还是以管理良好著称的发达国家。核泄漏之后,日本和邻国都是受害者。

核政策不仅涉及核电站,还包括核武器。在渡过目前的核泄漏灾难之后,日本可能将深刻反省本国的核政策。他们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岛国,如此密集地建设核电站是否明智?这些核电站是否是潜在的核炸弹?日本是否有资格拥有核武器?或者说,核武器将给日本带来更多的安全,还是更多的危险?

日本现在还没有时间反省。它将来也许会发现,拥有核武器的弊大于利。在广岛与长崎的核爆炸、福岛的核泄漏之后,许多人不愿意他们的国家受到第三次核打击。离开核门槛的日本失去期待中的强大,必然对核保护伞(美国)产生更多的心理依赖。还有一种可能,日本更加坚定了用核武器保护自己的决心,为此保留随时跨过核门槛的一切准备,常规军事力量也将因为这个决心而扩大,而自卫队在这次救灾中的良好表现得到了国民的更多支持。第三种可能性最小:核泄漏没有给日本带来大的变化。日本不是一个已进入绝不状态的国家。

各国都要反省

当然,无论怎样思考,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日本都绕不开美国。在这一点上,日本与德国相似。不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德国一向比日本更善于反省,也更坦诚。在日本地震之后,最早检查核电站、反思核能源政策的国家是德国。二战之后,日本不再追随德国,这次好像也不例外——至少到目前为止。其实,各国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个决定。

中国也需要反思。虽然灾难发生在日本,但每一个有核国家、核门槛国家都有必要重新思考它们的核政策,换一个角度打量核电站、核武器,权衡利弊。日本的一个教训是,没有万无一失的措施可以保证核设施的安全;人算是有限的,在人算之外还有天算。日本正在与核泄漏苦苦搏斗,其他国家也不能高枕无忧。作为地理大国的中国面对更大的责任与挑战,因此反思的范围也应该更大。这次泄漏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的核态势,如何改变还有待继续观察。

尽管许多国家都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其实核扩散一直在稳定地进行,而且会继续下去。核门槛国家至少有10多个,它们有能力随时跨过这个门槛。在10多年前,在长期的准备之后,印度、巴基斯坦似乎在“一气之下”试验了核武器,然后开始互相威胁。伊朗、以色列可能继续这个模式。印度还把中国威胁作为核爆炸的理由,虽然理由不够充分,却证明了印度的焦虑。中印两国都觉得很冤枉,此外,中国还感到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成为印度开发核武器的借口。在经过短期的国际制裁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现在都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核地位,为其他后起之秀树立了榜样。印巴的经验证明,对于执意开发核武器的国家,国际社会现在还没有办法应对。核大国也没有足够的理由阻止别的国家开发核武器。

朝鲜、伊朗现在基本上在公开声称有核武器计划,虽然它们经常掩饰一下。这两个国家一向表现强硬,与美国对抗。它们在利比亚战争之后更不可能弃核。利比亚当年也有核武器计划,在美国攻打伊拉克之后,利比亚当时的领导人卡扎菲受到震撼,于2003年宣布放弃核武器,并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因为镇压国内的抗议者,卡扎菲的军队受到多国联军的空中打击。朝鲜、伊朗从卡扎菲的遭遇看到了另一面,它们得到的教训是,不能弃核。朝鲜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而伊朗国内有处于高压之下的强大反对派,它们需要制造敌人,又担心外部的干涉。从日本核泄漏造成的恐慌中,朝鲜、伊朗等国还会看到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是多么脆弱,与它们的强大经济、军事力量不成正比。有了核武器,以暴力和军队立国的弱国可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平起平坐,在短时间内建成世界“先进国家”。

2006年和2009年,朝鲜在中朝边境附近试爆核装置,中国的边境城市有明显震感。很少有人知道朝鲜的核辐射飘散到哪里去了,不像现在有许多人热情洋溢地关心日本,所以当时中国人没有抢购食盐,也没有拒吃菠菜。这种行为差异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难怪东京电力公司要遮掩了,好像很有“公益心”的样子。据报道,朝鲜还在向缅甸出口核技术。缅甸是中国的另一个邻国,这个农业国有极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多地震、海啸。

越南也在建设核电站,俄国提供了技术支持,美国也想积极参与。共同的意识形态不能保证国家间友谊,战争不会制造出永久的敌人。近年来,越美关系在改善,它们在南海和东南亚找到了共同利益,有一个共同的防范目标——中国。在历史上,越南长期是一个强悍的国家。以核电站为基础,越南将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和原料,成为一个新的核门槛国家,而俄国、美国乐观其成。

像日本一样,以色列早已是核门槛国家。为了对抗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敌视,以色列全民皆兵,并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美国还抑制对以色列不友好国家,以长久保持中东地区的力量不对称。但美国的堵截没有减少伊朗核开发的决心。伊朗正在加紧追赶以色列。在埃及等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革命之后,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下降。伊朗成为有核国家的势头已不可阻止。4月9日是伊朗的“国家核技术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纪念会上说,伊朗将要出口核技术。在这一点上,伊朗比朝鲜更坦诚。更多国家将有能力拥有核电站,进而发展核武器。

在中东,各国的民主革命将排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在东亚,从韩国军舰沉没到日本核泄漏这一年多,美国加强了在东亚的地位。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在东边失去的将在西边得到。对于美国,这个成语应该颠倒过来:“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东亚的较量将更激烈。在东亚各国可打的牌中,核技术是一张王牌。

核战争的新形式

也许用不了多久,提炼武器级核原料就像提炼地沟油一样简单,制造核弹将像制造化学牛奶一样容易。各国都能开小作坊,但技术没有保障。到那时,即使没有人想挑起核战争,世界也不会安全。日本的核泄漏显示,最大的核威胁不再是美国、俄国的核武器。

在冷战时期,美苏用核弹互相瞄准,多次差点误发。美国的核政策是“相互确保摧毁”,即,虽然美国不能阻止苏联用核武器摧毁美国,但美国可以用核武器发起反击,同样消灭苏联,以此来吓阻苏联实施核打击。“相互确保摧毁”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缩写是“MAD——疯了”。较弱的核国家(如中国)没有能力摧毁核大国,但也可以在反击中给它们带来重大损失,迫使它们在发起攻击之前三思而后行,不至于轻易发疯。这些政策都属于核威慑。在这种“恐怖平衡”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判可能,纯粹由于幸运,人类才没有被这两个疯狂的超级大国消灭。

冷战后,美国一家独大,不满足于核威慑的保护了。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气壮如牛地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打击”的战略。这个战略规定,美国在预测到危险之后,将对敌人先下手为强。这其中包括常规战争,也包括核战争,预设的打击目标中有俄国,也有中国。同时,美国还设立导弹防御系统,大度地把安全留给自己,危险留给别人。这只能导致其他国家更积极地开发核技术,从而增加总的危险。

现在,大国之间的核威慑好像不再那么咄咄逼人,核威胁却没有减轻。有许多敌对的邻国,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结束了,地区冷战仍然紧张,如朝鲜和韩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伊朗。随着核技术的扩散,地区冷战将出现更多的核对峙,并把更多的国家牵扯进去。

中国国内和周边地区将密布核电站、核武器。在福岛核泄漏之后,中国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减少本地区面对的威胁。但是,中国还欠缺号召力,而美国、俄国等核大国不会轻易地响应中国,至少不会真诚地响应。它们正忙着向中国的邻国们出售核技术呢。况且,中国也在从法国、俄国购进核电站的技术和设备。

核技术的普及将越来越快,新的运用也会出现。日本的核泄漏可能再次提醒某些狂人,核战争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效果可能比核弹更好。1986年,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影响到欧洲的许多地方。切尔诺贝利地区至今仍非常不适宜居住,而在爆炸之后不久,日本就向游客推介广岛、长崎的核爆中心了。

今后的核战争也许不再以直接杀伤和破坏为目的。科学家们或许能够研制出简单的新式核武器,在一个地区制造难以清理的核污染,在一定时期内阻止人员进入。这种炸弹也许不能像失控的核电站那样持续制造核污染,却比“脏弹”更“脏”,污染范围更大。“脏弹”是常规炸弹,通过炸药的爆炸散布放射性物,污染一个地区。在911之后,美国安全部门一度担心恐怖分子使用“脏弹“袭击美国城市。与小型战术核武器不同,新式核炸弹不是为了消灭敌军,毁灭城市,而是在人群中传播恐慌,在战略要地制造疏散区,因此比核炸弹更“人道”一些。由于这个原因,使用新核武器的道德门槛比核武器的更低一些。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后的核武器类似改进后的步枪。以前的步枪设计追求一枪毙命。现在步枪的口径更小。这个设计完全不是出于人道,而是为了增加单兵的载弹量和火力。同时,口径较小的步枪不那么容易打死人。打死一个敌人,仅仅消灭一个敌人。打伤一个敌人,其他敌人不得不放弃作战去救助他们受伤的战友。伤兵还增加敌军的后勤负担,增加敌国国民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反步兵地雷的设计思想也有类似的转变,现在可能该轮到核武器了。

除非受到最严重的威胁,任何有道德感、责任心的国家都不会使用这种核武器。此外,它们也无法承受报复与谴责。但是,这个世界还有流氓国家,还有恐怖组织,还有愿意为了意识形态而屠杀的人。由于技术的进步,相对而言,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技术正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将有更多的国家和个人获取毁灭人类的技术。个人或小型组织今后也有能力发动新式核战争,轻易瘫痪一个国家。

这个不美妙的前景是所有国家都必须认真思考的。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