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获得投资者认可
赵娟
2011-05-06 23:49
订阅
赵娟

随着中国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投资配置的多元化需求驱动越来越多的中国QDII基金走出国门,投资于海外指数的QDII应运而生,跨境ETF产品也在。日前,本报就国外ETF市场发展经验以及QDII指数基金、跨境ETF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专访了全球指数提供商标准普尔指数服务执行董事总经理Alexander J. Matturri。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国A股指数越来越丰富,许多ETF跟踪标的从大指数走向行业等细分指数,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美国的经验是什么?

Alexander J.Matturri:从美国跟欧洲ETF市场的发展来看,最开始出现的都会是以宽泛的指数作为标的的ETF,通常是跟踪本土指数,例如美国第一只ETF是1993年推出的标普500ETF,随着投资者对交易型指数基金越来越了解,指数会逐渐细分,在欧洲和美国也都有这个趋势,中国也不例外。

两个因素影响ETF的发展。第一,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成熟,随着股票和基金市场的发展新产品才能面世并被接受,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ETF出现的时间与中国股市建立时间之间的间隔非常短,而欧美股票市场从开始交易股票到交易ETF中间是比较长的间隔,ETF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较快。第二,并不是随便一只ETF都能够取得成功,ETF作为一个投资的载体,很重要的是它的结构设计,这也意味着指数的发行者、产品的管理人都很重要。

经济观察报:中国现在的ETF市场已经出现成交活跃或者清淡的分化,美国是否如此,怎样评价一只ETF成功与否?

Alexander J.Matturri:不能简单地以活跃程度来评论一只ETF的成败,主要是要看它能否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ETF被用作投资的目的不同,有的是用作长期资产管理,有的只是作为短期交易对象。

在美国也有很多的ETF交易不活跃,原因是指数的设计有问题,提不起投资者的兴趣。ETF只是一个投资的工具,不一定都能成功,因此指数要有好的成分很关键。

另外,评价一只ETF一定要从长期角度看,美国第一只ETF推出很长时间后资产才明显增值,才有新产品推出。总之,一只好的ETF需要时间来验证、产品设计要能获得投资者认可,要有好的基金经理来管理。

经济观察报:能否介绍一下美国ETF现在主要的投资者类型以及交易类型?

Alexander J.Matturri:在美国ETF市场中,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数量差不多,但现在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资金也是主力,机构还会通过ETF进行新兴市场投资;与其他的国家相比,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更加成熟,更容易接受ETF基金,特别是金融顾问往往也会推荐ETF,包括黄金ETF等等。在欧洲则不然,ETF投资中机构投资者是主体。

美国大概有12%-13%组合资产配置在指数基金中,不仅是ETF。

至于交易类型,取决于ETF的类别。在美国,整个ETF的交易通常会占到资本市场交易量的20%。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可以用同样的指数开发多种产品,比如标普500还有ETF期权等;也有投资者会故意选择一些交易不活跃的ETF进行套利。例如美国还有一种ETF,其交易目的是为了规避市场剧烈的波动性,规模往往不大,但设计非常复杂的,这种产品现在刚刚进入欧洲,估计在相当一段时间暂时不会在中国出现。

经济观察报:在开发指数方面标普与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有哪些合作?

Alexander J.Matturri:我们已经与中国的长信和大成基金合作了两只普通指数型QDII基金,分别跟踪标普100和标普500指数,产品已成立,还与博时基金合作开发标普500ETF,产品正等待审批。其他合作还在讨论中,同时我们也在等待监管部门批准中国基金投资外国的股指期货。

标普与中国的证券交易所签有合作协议开发指数,但主要是供海外投资者使用,也希望能够有朝一日为中国的投资者开发当地的指数。我们多年的指数开发模式都是自下而上根据需求而来的。

经济观察报:能否预期中国QDII发展跨境指数基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Alexander J.Matturri:QDII投资最关键的理念还是多元化。我们认为,QDII的第一步还是要投资覆盖面更广的全球指数;第二步是投资一些行业指数,时间会验证这种需求,同时从亚洲国家的经验看,投资者对本地区周边市场的关注更大;第三步也许QDII还将投资除了股权产品之外的固定收益类指数或商品指数,当然这些要伴随着监管部门的审批以及投资者的成熟一步步来进行。

对于中国市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对投资者进行培养和教育,中国市场发展非常快,客户的选择和需求会越来越明确。

经济观察报:国内外都有许多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优劣的争论,你的看法是什么?

Alexander J.Matturri:被动投资虽有些优势,但是投资于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表现会不一。从标普的研究看,主动投资的劣势在于成本较高;从纯学术的观点看,主动投资长期投资效益不可能永远能跑赢指数。但即使如此,在美国,被动投资也只占全市场资产配置的13%。不过,如果影响市场各种因素的关联度越高,被动投资的回报就会越好。我有信心被动投资的前景会越来越广。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