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云
就在5月1日之前,所有的上市银行纷纷发布了其2011年第一季度的报表。根据这些新鲜出炉的数据,我们发现上市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增速高达33%,这显然高于A股整体25%的净利润增速水平。根据中信证券的预期,即便基于谨慎的拨备预期,全行业2011年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20%。
根据中信证券报告显示,信贷紧缩大环境下,升息资产快速增长、息差扩大、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快速增长以及费用节约等四大因素是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尽管整体表现出高成长的态势,但业务品种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以及新监管指标可能带来的资金缺口也随时困扰着这些上市银行。
加息谁最受益?
一季度数据显示,上市银行利润要大大高于A股平均增速,其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33%。其中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业绩同比增速分别为31%、42%和33%,股份制银行业绩增长更为强劲。
上市银行业绩快速增长,规模增长依然是重要原因,尤其是升息资产的增长快于信贷。一季度信贷较年初增长了4.5%,生息资产较年初增长了6.5%。
其次是息差扩大,根据中信证券统计,整个行业净息差环比扩大6BP至2.51%。与此同时,上市银行手续费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整体手续费和非息收入均同比增长了41%)以及费用的缩减(行业平均费用收入比较年初下降了5.28%)也是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由于今年以来信贷规模受到监管层的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加大了存款资源争夺以及银行被动加大信贷类资产投放,导致银行盈利增长贡献因素出现分化。
例如,虽然整个行业都受益于净利息收入的增长,但是招行、中信、深发展、建行和农行等银行更加受益于加息,息差环比提升10~20BP,他们的利润增长主要依靠扩大息差提升净利息收入。
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则主要依靠做大生息资产规模提升净利息收入。
此外,手续费和中间业务收入强劲增长也给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带来了更加均衡的收入结构。
通过上市银行数据可以看到的是,在货币政策紧缩、信贷额度受限情况下,各家银行都增加了同业资产配置,发行了大量理财产品,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贷款开始短期化,资产收益率显著提高。
受到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上市银行一季度贷款增速只有4%左右,上市银行倾向于提升贷款上浮比例,因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压缩了平台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
考虑收益与风险的平衡,银行更倾向于投放短期贷款。截至3月末,短期贷款(不含贴现)占新增贷款比重由33%上升至55%,上市银行一季度短期贷款较年初平均增长7%,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00BP。而新增个人中长期贷款的占比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一直维持15%左右的低位。
在贷款大为挣钱的一季度,中间业务收入也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利润增速的引擎。
2011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共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1060亿,同比增长41.36%,同期净利息收入增速为30%。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速分别为38.81%、57.75%和66.06%。较前一个季度环比增长39.25%,同样是中小银行环比增长更为迅速。
成本控制优劣
尽管紧缩政策带来贷款的重新定价,但实际上存款也在重新定价中。随着信贷紧缩,各家银行都加大了存款资源争夺的力度,负债成本也相应提高了。
受到存贷比监管,3月份整个银行业再次上演存款大战。其中仅3月份全行业的存款增长了2.7万亿,占一季度新增量的67%。
目前看来,个人存款增长更为稳定,占比由年初的42.23%升至一季度末的44.09%,单位存款月度间波动较大,整体增长缓慢,占比由年初的34.04%升至一季度末的34.71%。同时企业存款中,活期化也比较明显,活期存款占比较年初提升1.42%,而同期定期存款占比仅提升0.77%。
在此背景下,一季度负债成本环比提升了39BP至2.04%,其中深发展、兴业、宁波银行增幅较大。
中信证券根据一季报数据判断,一季度部分股份制银行可能吸收了部分协议存款,较年初增幅约为20%左右,存款成本的上升将体现在后期报表中。
除此以外,今年以来,大规模发行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样在于吸收存款。由于贷存比的考核日益严格,理财产品的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与一般存款能够在短期内相互转换。
数据显示,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由2008年初的8%升至如今的37%,6个月内的占比由56%升至84%。
除了存款成本的重新定价之外,一季度上市银行的费用控制不错。
一季度上市银行费用同比增长22%,相对于30%的营业收入增长,费用收入同比下降1.18%至28.27%。
这其中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费用增长分别为22%、25%和24%,差异并不大。
细分来看,费用收入同比下降超过行业平均的主要分为两类银行。其一是已公布再融资计划二季度或实质启动的公司,例如民生、中信、华夏、北京、农行。二是资本充足率下降较快或本身不足,存在融资缺口的公司,包括工行、招行和深发展。这些银行在削减开支,以达到更好的内生性补充目的。
新监管要求
实际上,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除了货币政策周期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监管层的政策。
就在4月中旬,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
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性银行和非系统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新的规则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根据经济周期、贷款质量和盈利情况,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进一步缓解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性。反映风险覆盖的贷款拨备率(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指标分别设定为2.5%和150%。
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在2013年底和2016年前达到新监管标准的要求。
201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12.2%,多数银行达到监管要求。不过一季度末,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和11.7%,较年初下降0.3%和0.6%。根据中信证券推测,银行在一季度加计了平台贷款的风险资产是导致充足率下降主要原因。
由于银行大都通过或正在通过再融资补充核心资本,因此,大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仍然在监管水平线以上。
如果按核心资本充足率9.5%和资本充足率11.5%测算,上市银行2011年资本缺口为817亿和353亿,其中农行、交行、招行、浦发和深发展存在融资缺口。
中信证券报告显示,在贷款增速为15%的假设下,预计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以资本充足率12.5%和12%为经营起点,再融资周期分别为2.2年和2年。
此外,根据一季报,拨贷比接近或已经达标的银行分别为工行、建行、农行和华夏银行,仅考虑拨贷比因素,预计未来这四家银行的信用成本上升压力不大。一季度末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拨贷比分别为2.54%和1.84%,中小银行拨贷比差异较大。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尽管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但上市银行一季度仍然实现了不良余额和不良率的双下降。
其中,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低于1%,为历史最高水平,仅有5家银行出现了不良余额的小幅增加。
市场最为关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2010年末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经下降约10%~20%,中信证券预计,随着银行的加大清理和限制新增以及平台贷款转入一般性公司贷款,一季度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规模将继续下降10%~20%。
- 平安银行员工自杀索赔百万 律师称补偿数万元 2011-05-20
- 平安银行澄清员工自杀事件 2011-05-20
- 广发银行350亿元“A+H”股上市方案出炉 2011-05-18
- 交通银行掘金民营经济 2011-05-17
- 北京禁止商业、办公类商品房采用住宅套型式设计 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