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经观电子刊物 > 投资者报

经济瓶颈在于政府职能改革

  
作者:冒安林 许瑶
发布日期:2008-07-14
投资者报(记者冒安林 许瑶)“哈哈,你真的认为我会知道?”

7月9日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半地下式圆弧型会议室里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大笑着反问,回避了《投资者报》记者所提的关于中国GDP增幅和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的提问。

在他的身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天则经济研究所常务理事茅于轼、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等知名经济学家,为了推销一本描写中国改革30年的书而集体亮相。

他们默契地和周其仁保持一致。樊纲声称谈谈这本书可以,如果要研讨现实的经济问题,“会觉得很恐怖”;而张维迎则选择为读者在扉页上签名,对类似于“中国经济是不是进入一个下行区间”这样的问题笑而不答。但他们的只言片语,还是表达了对GDP和通胀的看法。

通胀影响将继续加大

治理通胀是学者们讨论中总会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

樊纲认为,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理顺价格,即使在价格调整初期某些资源产品价格会存在上涨过多的压力,比如近期燃油和电力的涨价,但长远来看,这是解决供求失衡和缓解通货膨胀的良好措施。他表示:“我个人认为开了一个好头,而且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由于此前中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低廉的资源要素价格,在未能充分市场化的价格机制下,管制导致的价格扭曲造成需求的过度浪费,从而造成能源短缺推动通货膨胀。

“政府部门搅和的越多,麻烦就越大。”张维迎认为,油价早调比晚调好,要素市场还没有真正完成改革,理顺了价格体系才有利于真正缓解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们的态度,或将加重人们对下半年通货膨胀的担忧,理由是他们往往是政府采取某种经济政策时的决策参考者。

即使CPI增幅可能会继续回落至7.1%的水平,但仍将传导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上,进一步削弱企业的营业利润和竞争力。

政府掌握资源加大经济困境

“由于几方面的压力,GDP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调,这是趋势。但在不在10%左右或者下降到10%以内,这还要仔细看每个月的数字。”周其仁说。他认为,2008年总体经济形势依然比较困难,政府的宏观调控会陷入两头都要顾及的左右为难局面,要在其中找到恰当平衡点很困难。

茅于轼将压力归纳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五个生存困难,使得GDP增长乏力。除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以外,能源涨价和环境成本的上升,也会使得GDP的增幅虽然保持上升姿态,但会比2007年略有下降。

但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是目前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问题,其决定因素是因为主要生产型资源和收入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由此所产生的需求结构,必然是偏向于大型工业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产能已经到了这个高度,如果再进一步由国家来掌握主要的消费决策和投资权利,只会进一步把中国的资源往工业上靠,而不是转向根本性消费。这样的经济对于工业化的投资的需求肯定会更高,消费需求相对会更低。” 陈志武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通过私有化,能够发生根本的转型,从现代重化工业转型到轻工业的话,将会减轻对资源的消耗程度,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都会有所减轻。

樊纲表示,中国经济的瓶颈就是深化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计划经济的某些残余不改,其他很多领域里面的改革就都没办法再往前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