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翻番需14万亿投资
未来12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6%
会议提出要实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至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即在未来12年里收入增长2倍,经计算,未来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可完成目标。考察中国过去12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自1996年的418.2增长至2007年的734.4,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8%。若如期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农民收入增幅将高于过去12年的增幅,增速加快,农民将从中获得比过去更多的收入。
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大也亟待加快农民收入。近12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城镇约为农村的3倍,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创下30年来最大差距。此外,除1997年之前农村人均收入指数增幅一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增幅外,1998年至今,农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农业的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各种因素的配合,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是较为重要的一项。
在过去的12年里,中国累计实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116421.7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17.07%,同时,实现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1.76倍的增长。粗略估算,要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12年后翻一番的目标,未来12年约累计需要145527亿元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此外,通过考察国家财政支出条目中专门针对农业、农村及农民的支农支出条目,我们发现,支农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5.35%左右。未来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标,国家财政需更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
在农村的医疗、社保、教育、基础建设以及生产加工的投入等方面,仍需要财政支出的不断支持,不断提高农村财政投入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增加农村资金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城乡资金单向流动的格局中,政府从农村获取了大量资金,使得农村金融及农业融资缺乏资金,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资料显示,1953年至1989年,国家从农村获得工业化资金约7009多亿元,占农业创造价值的20%,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90年至19998年,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农业资金流出14021.2亿元。
近些年,国家逐渐减少农民税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资金的流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加强现代农村金融建设以及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便是对此前资金单向流动的反思之举。要实现农业资金的充裕,除了政策的支持,各银行机构专门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配合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放松农产品价格管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价格管制以及其他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偏低,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以土为生”的农民收入难以切实提高,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我们考察了1999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以月度计,在116个月中,50个月度的指数低于100,占月度总量的43.10%。分析同期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39个月度的指数低于100,占总量的33.62%。
就两指数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农产品价格指数在2007年曾达到15.7%的高点,但2008年以来逐渐回落。同期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虽在2007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但是进入2008年以来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
在防通胀宏观政策下的价格管制,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利润剪刀差,剪去了农民应得的那一部分收入。因此,价格管制的放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步骤。
农民增收拉动消费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消费的GDP占比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6%左右,拉动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而由于农民收入,也包括农村传统习惯以及农村医疗保险事业落后等因素,使得农村消费发展速度低于城镇,拉动农村消费,对全国消费的增长以及GDP的增长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据测算,翻一番目标需要农民纯收入6%的年复合增长率,若能实现,将拉动GDP0.5%的增长。
农民收入翻番需14万亿投资
李静
25
2008-10-20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发展目标之一,该目标的实现将使得农民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未来12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6%
会议提出要实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至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即在未来12年里收入增长2倍,经计算,未来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可完成目标。考察中国过去12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自1996年的418.2增长至2007年的734.4,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8%。若如期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农民收入增幅将高于过去12年的增幅,增速加快,农民将从中获得比过去更多的收入。
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大也亟待加快农民收入。近12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城镇约为农村的3倍,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创下30年来最大差距。此外,除1997年之前农村人均收入指数增幅一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增幅外,1998年至今,农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农业的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各种因素的配合,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是较为重要的一项。
在过去的12年里,中国累计实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116421.7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17.07%,同时,实现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1.76倍的增长。粗略估算,要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12年后翻一番的目标,未来12年约累计需要145527亿元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此外,通过考察国家财政支出条目中专门针对农业、农村及农民的支农支出条目,我们发现,支农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5.35%左右。未来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标,国家财政需更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
在农村的医疗、社保、教育、基础建设以及生产加工的投入等方面,仍需要财政支出的不断支持,不断提高农村财政投入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增加农村资金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城乡资金单向流动的格局中,政府从农村获取了大量资金,使得农村金融及农业融资缺乏资金,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资料显示,1953年至1989年,国家从农村获得工业化资金约7009多亿元,占农业创造价值的20%,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90年至19998年,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农业资金流出14021.2亿元。
近些年,国家逐渐减少农民税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资金的流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加强现代农村金融建设以及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便是对此前资金单向流动的反思之举。要实现农业资金的充裕,除了政策的支持,各银行机构专门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配合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放松农产品价格管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价格管制以及其他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偏低,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以土为生”的农民收入难以切实提高,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我们考察了1999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以月度计,在116个月中,50个月度的指数低于100,占月度总量的43.10%。分析同期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39个月度的指数低于100,占总量的33.62%。
就两指数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农产品价格指数在2007年曾达到15.7%的高点,但2008年以来逐渐回落。同期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虽在2007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但是进入2008年以来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
在防通胀宏观政策下的价格管制,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利润剪刀差,剪去了农民应得的那一部分收入。因此,价格管制的放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步骤。
农民增收拉动消费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消费的GDP占比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6%左右,拉动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而由于农民收入,也包括农村传统习惯以及农村医疗保险事业落后等因素,使得农村消费发展速度低于城镇,拉动农村消费,对全国消费的增长以及GDP的增长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据测算,翻一番目标需要农民纯收入6%的年复合增长率,若能实现,将拉动GDP0.5%的增长。
农民收入翻番需14万亿投资
李静
25
2008-10-20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发展目标之一,该目标的实现将使得农民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未来12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6%
会议提出要实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至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即在未来12年里收入增长2倍,经计算,未来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可完成目标。考察中国过去12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自1996年的418.2增长至2007年的734.4,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8%。若如期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农民收入增幅将高于过去12年的增幅,增速加快,农民将从中获得比过去更多的收入。
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大也亟待加快农民收入。近12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城镇约为农村的3倍,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创下30年来最大差距。此外,除1997年之前农村人均收入指数增幅一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增幅外,1998年至今,农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农业的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各种因素的配合,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是较为重要的一项。
在过去的12年里,中国累计实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116421.7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17.07%,同时,实现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1.76倍的增长。粗略估算,要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12年后翻一番的目标,未来12年约累计需要145527亿元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此外,通过考察国家财政支出条目中专门针对农业、农村及农民的支农支出条目,我们发现,支农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5.35%左右。未来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标,国家财政需更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
在农村的医疗、社保、教育、基础建设以及生产加工的投入等方面,仍需要财政支出的不断支持,不断提高农村财政投入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增加农村资金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城乡资金单向流动的格局中,政府从农村获取了大量资金,使得农村金融及农业融资缺乏资金,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资料显示,1953年至1989年,国家从农村获得工业化资金约7009多亿元,占农业创造价值的20%,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90年至19998年,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农业资金流出14021.2亿元。
近些年,国家逐渐减少农民税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资金的流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加强现代农村金融建设以及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便是对此前资金单向流动的反思之举。要实现农业资金的充裕,除了政策的支持,各银行机构专门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配合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放松农产品价格管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价格管制以及其他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偏低,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以土为生”的农民收入难以切实提高,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我们考察了1999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以月度计,在116个月中,50个月度的指数低于100,占月度总量的43.10%。分析同期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39个月度的指数低于100,占总量的33.62%。
就两指数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农产品价格指数在2007年曾达到15.7%的高点,但2008年以来逐渐回落。同期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虽在2007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但是进入2008年以来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
在防通胀宏观政策下的价格管制,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利润剪刀差,剪去了农民应得的那一部分收入。因此,价格管制的放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步骤。
农民增收拉动消费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消费的GDP占比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6%左右,拉动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而由于农民收入,也包括农村传统习惯以及农村医疗保险事业落后等因素,使得农村消费发展速度低于城镇,拉动农村消费,对全国消费的增长以及GDP的增长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据测算,翻一番目标需要农民纯收入6%的年复合增长率,若能实现,将拉动GDP0.5%的增长。
- 农民增收要多管齐下 | 2008-10-17
- “新土改”重构国民收入分配 | 2008-10-17
- 投资者报 第025期 | 2008-10-17
- 国内期市惨烈“空袭”,投资者失魂暴富梦 | 2008-10-17
- 6124周年祭 | 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