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上市迎来满园春色
经济观察网讯 在过往的一年时间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改制上市,银行业的“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也不曾闲着,今年6月份南京银行、宁波银行IPO申请成功过会,有望在7月份招股上市。宁波城商行此番亮相资本市场,一举填补中小板的金融类公司的空白,也引发投资者对其他城商行今后改制上市的较高预期。
整体面貌大改观
城市商业银行前身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城市信用社,自1995年6月深圳市商业银行率先成立以来,经过12年的发展,114家城商行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体系中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的重要生力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0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监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增资扩股,民营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获准参股,城商行抗风险能力提升,经营面貌呈现出可喜变化。统计显示,2006年城商行的总资产、贷款、利润继续快速增长,总资产已达到26000亿人民币,贷款余额14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4%、23%,城商行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已达5.9%,实现利润1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
与此同时,城商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下降,不良贷款率降到5%以下,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减少226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提高42个百分点。银监会最新数据亦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59.6亿元,不良贷款率在从前年一季度11.5%降到去年一季度7.59%的基础上,再降至4.52%。
城商行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一方面与其加快风险处置、推进联合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关,由省内城商行等合并成立的徽商银行、江苏银行相继成立,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获得跨区域发展空间以及强化对中小企业服务。据悉,2006年城商行共置换、剥离不良资产216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026亿元,增幅为33%。2006年以来,上海银行相继在宁波和北京开设分行,南京银行泰州分行今年上半年挂牌,宁波银行上海分行获批,天津银行跨区域经营资格也已获批,大连银行开始在天津筹建分行,使得城商行跨区经营成为大趋势。
发展的关键期
银监会高层指出,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这114家城市商业银行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治本不到位、缺乏宏观意识及风险意识等问题。
对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KPMG早些时候发表的一份报告预计,2009年城商行的总资产将达到6560亿美元。不过这份报告也指出,城商行要达到这一发展目标,还需要针对战略风险、偏弱的风险管理、偏高的不良贷款率、偏低的资本充足率、狭小的经营范围以及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与控制。
然而,城商行当前其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还相当不利。一方面城商行自身业务经营受到地域限制,且地方政府时有干预,依靠自身积累难以获得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与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时代正在来临,资本充足率约束更为严格,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又不断围追堵截,开始抢夺中小企业贷款资源,使得城商行只能在夹缝中谋生。
市场人士认为,城商行正处于历史性关键时期,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发展,整体经营环境的改善又使得城商行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大的环境看,中央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在成立之初市场就定位确立“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城商行,在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方面有先发优势。作为监管部门,银监会已表态将支持城商行推进改革发展,并从监管政策上予以引领,推行分类监管,鼓励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
目前来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联合重组以及改制上市,正成为城商行改善经营、提升业绩、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小板迎来新机会
就国内整个银行业来说,改制上市已成为各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国际间差距、推动可持续的重要手段,城市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目前国内的银行业改革正向梯次推进转变。已实现上市的银行,正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全面推进面向客户的金融创新等工作;未上市但财务基本达标的商业银行,正在巩固财务成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快推进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改革,其中已完成股改的银行,还在进行其他配套改革,为上市积极创造条件;至于各项财务指标未达标的商业银行,其工作重点在于进行财务重组,优化财务状况、改善财务指标,为下一步的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
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还比较突出,乘着银行业改革的东风,通过改制上市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以及加快跨区域经营等,无疑是比较好的捷径。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板一直面临着上市企业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制造业“一业独大”使得市场弹性较差,市场稳定性受到影响。目前中小板公司在金融业和传播文化业上还是空白点,城商行的上市热潮给中小板带来了机遇,宁波银行的发行上市,一举填补了中小板的金融业空白。
市场则认为,宁波银行招股的更大意义在于,城商行的上市空间被真正打开了。作为银行业的“第三梯队”和中小企业,城商行将能够依托中小板,实现自身质的飞跃发展,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
城商行的上市冲刺
到目前为止,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中能够达到上市要求的并不多,正在IPO及提出上市计划的多为那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联合重组、跨区域经营有了实质性突破的城商行,包括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杭州商业银行、重庆商业银行、徽商银行等,以及IPO进行中的南京银行与宁波银行。
监管部门要求,城商行力争到2008年基本具备现代金融企业雏形、到2012年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这一要求的衡量标准之一便是,城商行在资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境内外市场上要能够“游刃有余”。如何做到这一点,对于城商行来说确实是一个大课题,提升业绩、改善财务指标、完善公司治理、强化信息公开披露等,都将是其改制上市努力的重要内容。
目前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直比较明显。业内人士认为,冀希望掀起城商行上市热潮是不太现实的,短期内应该只会有少数的优秀城商行能够登陆资本市场。
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城商行要好于西部地区的城商行,主要城市的城商行要优于二三线城市的城商行;从规模来看,大型城商行通常要优于其他城商行。比如《银行家》2005年公布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前50强中,东部一线城市的上海、天津、杭州、北京、南京城商行位居前5名。在目前已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9家城商行当中,大多数也都位于东部地区或一线城市,其中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的资产规模已接近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A+H上市模式已成为其目标。
研究人员注意到,在2005年度中国盈利最好的36家城商行当中(资产利润率大于0.8%),既有杭州、南京、天津、大连等大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也有台州、金华、南充、焦作、马鞍山等优秀小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在5亿-8亿美元),且后者数量更多,社区银行的意味更浓,市场定位更明确。市场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如何为这些城商行服务,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来源:中国证券报)
- 上海银行倾向A+H模式 | 200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