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困局
2007年底,中国整个基金业的资产规模膨胀至30000亿元。而3年前,这个数字只是3000亿元。3年时间,资产规模扩张10倍。或许,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生这样的奇迹。
2008年一季度,整个基金业资产规模缩水6475亿元。面对如此尴尬的数字,投资者们正在思考:二季度它们又会亏损多少?结束前两年“赚钱神话”的时代,基金给予投资者的是一份残缺的答卷。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A股市盈率为23.71倍,较去年10月最高点时的48.63倍下降51%;沪深300市盈率为23.23倍,较去年最高点时的45.87倍下降49%;上证50市盈率为20.78倍,较去年最高时的41.51倍下降50%。
但是,估值的跌落并不意味着市场会回暖,6月以来的6个交易日,截至6月10日,跌幅达到10.52%。只在6月10日这一天,上证指数下跌257点,跌幅高达7.73%,创下今年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看不清楚”“后市并不明朗”“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成了基金经理们的众口一词。
其实,除去这些外界干扰因素,基金业本身,基金公司本身,基金本身,也陷入一种自我设定的困局。在动荡市场中,这些困境愈发突出。
新基金之困。4月17日,天治创新先锋成为第一只延长募集期的基金,接着,富国天惠、长信双利优选等一共11只基金延长募集期。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2亿~5亿元之间的“迷你型”新基金。新基金越来越多,风格也日趋同化。而且,建仓后的新基金纷纷跌破面值。
截至6月6日,建信优势动力和天治创新先锋的最新净值分别为0.9060和0.9086,创了新基金的净值新低。“不好卖,卖不动;不建不行,建仓就跌”,成了最生动的写照。
价值投资之惑。市场的一再动荡,也让证监会频繁发出“基金要有大局意识,要维护市场稳定,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声音。然而,一份研究报告指出,4·24反弹以来,基金操作的两个特征,一是调整结构,二是很强的波段操作迹象。有数据显示,5月份基金的净赎回量是1400亿元。处于稳定市场责任与巨大赎回压力的夹缝中,基金艰难前行。
人才流动之殇。根据最新统计,30家基金公司离任基金经理已达71人次,所有在任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仅仅为485天。转投私募,改做专户,或者公募基金之间“跳来跳去”,是许多从业者们的选择。除却基金经理,公司的高管们也频繁流动,比如南方基金许小松的离任,易方达肖坚的转战专户,上投摩根吕俊的走进私募。
我们已经知道,整个基金业现在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煎熬。只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走出煎熬,需要整个市场的努力。
《投资者报》本期特别推出“基金困局”专题,基金经理们讲述的投资经历,让我们看到这个新兴行业的另一面。
- 三把利剑出鞘 金融业严防“热钱” | 2008-06-16
- 中国移动资金管理网络营销案例 | 2008-06-16
- 打造现金管理营销新模式——用业绩说话 | 2008-06-16
- 人保金融控股有望借道华闻 | 2008-06-16
- 基金全盘皆输,“4毛基金”惊现 | 200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