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日重 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一试
文钊
2010-11-02 10:45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文钊 今天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购进价格指数69.9%。环比上升4.6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指数连续三个月超过60,显示通胀压力超过以往。可以佐证的是,多家机构预期10月份CPI涨幅可能超过4%。 

央行对物价上涨压力的警惕超过以往,这从央行发布的最新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央行已经迈出了加息的第一步。如果通胀预期继续走强,未来的加息仍然可期。不过央行仍然可能受制于经济复苏局势的复杂性。在此情形下,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方式,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一试。 

这一动议在加息之前曾有不少人主张。央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曾在接受央行旗下《金融时报》采访时提出,希望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存款利率上浮试点。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也提出了类似的动议。不过这个想法最终没有获得决策层的首肯。 

中国自1993年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至今利率市场化也只能说棋到中局。央行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一如盛松成所说,对利率仍然实行价格垄断。这种垄断不打破,利率市场化就很难修成正果。 

利率市场化在2004年前一度进展迅速。不过自2004年央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下限之后,利率市场化即徘徊不前了。决策部门顾虑颇多,金融机构也没多大动力。从那时至今,没有更大的突破。 

利率市场化改革行至存款利率上浮就停滞不前,是因为过往的经验教训。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农信社和信托公司都曾试点存款利率浮动。因为各个机构不顾风险竞相抬价吸储,最终无法收场,终被监管部门叫停。这几年来,每当银行面临资金饥渴,也都曾经爆发过面目各异的吸储大战,虽然存款利率不能动,金融机构却可以采取送礼物送保险送购物券等方式,变相突破利率管制围城。不过监管机构对此态度坚决,一旦苗头出现就给以迎头猛击,绝不姑息。果真放开利率管制,银行业是否能够按捺住自己的放贷冲动,监管部门对此是缺乏信心的。尤其是,一旦放开了存贷款的上下限管制,是不是会出现高息揽储、低息放贷,以至于利差收入不足以覆盖银行风险的情况? 

银行自己也有一本帐。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比国际平均水平大约高一倍。价格垄断下的高利差,帮助银行业坐享全部收益的7成左右。如果利率市场化,一般的趋势是贷款利率下浮而存款利率上浮,这意味着利差收窄,金融机构收益锐减,业绩报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这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不过一谈到收费,消费者反对声浪就很高,所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短时间内很难弥补利差损失。 

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一些国有银行的高管曾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不可能在贷款占商业银行资产主体,商业银行又在资源配置中占主体的情况下实现,这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财务危机。这种担心很对监管者的心思:如果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耗费成本超过万亿的金融改革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  

在此情形下,各方恐怕都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推动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在放松或者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方面不会有大的动作。而类似的改革动议也可能受到一些金融机构的反对。 

不过利率市场化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这个价格信号不能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释放,银行就无法展开真正商业性的竞争,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有商业意识和商业技能的金融机构。 

更何况,不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也影响到整个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每次调控,在加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上,央行都必须考虑到保持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为商业银行争取盈利空间,但实际上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储户的利益,也人为提高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如果说,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初期,这样的牺牲还是有道理的,现在呢? 

很多论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待于中国金融机构风险意识的提升和定价能力的提高,不过这种讨论最终可能变成"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实际上,学游泳的人,不下水而只在陆地上比划动作,是永远不可能掌握水性的。在利率管制环境中空谈风险意识和定价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一步始终是要迈出去的。如果一步取消利率管制风险太大,那就不妨以渐进的方式,从限定浮动比例开始一试吧,这种“冒险”还是值得的。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