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财富管理变迁轨迹
胡蓉萍
2011-02-15 11:47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蓉萍 从央行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单到银行理财产品,从当年的国库券到如今的股票和基金,20多年前存在于“黑市”中的黄金、外汇产品现在大行其道……金融产品的变迁见证着中国人家庭财富的增长,这个过程也孕育着中国人理财观念的滋生,更折射出人们财富观念的巨大变迁。

80年代:国库券风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利率在6%-8%以上,定期存款是最主要也几乎是唯一的金融产品,当时让老百姓有“钱生钱”概念的还有这期间开始发行的国家债券。

首张1元面额的国库券在1982年发行,在枯燥乏味的金融产品市场掀起了一丝涟漪,这是首套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国库券。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姜女士说,她每月几十块的工资收入中,有大约一半是以国库券形式发放的,以至于她不得不将其小心翼翼地保管在一个带锁的箱子里。

后来姜女士家里急着用钱,等不及去银行兑现,她只能动用这些带有爱国意义的金融产品。尽管在法律上不能转让,她还是偷偷将国库券转让给了头脑灵活的邻居小王,然后给女儿买了点衣服和食物。小王则利用了国库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等,通过倒卖国库券发家,淘到第一桶金。

到了1988年,部分城市开始进行国债(国库券)流通转让试点,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但是各地的国库券交易差价很大,后来中国人都知道的杨百万,就是到全国各地折价收入国库券在上海市场上平价卖出,赚取中间差价。

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他几种金融产品也在酝酿之中。

其一就是解放后即被冻结的民间金银买卖。1983年,各地开始批准销售首饰黄金,黄金黑市遂形成。其二便是股票市场,1984年,中国第一家被批准公开发行的股票“小飞乐”以每股面值50元的价格横空出世,破冰中国股市。

另外还有收藏品市场。“当时还有一个特别不容忽视的可以称得上‘准货币’的东西,就是邮票,当时十个人中有五个人手中有邮票,大家谁没钱了就卖点‘邮票’,不过也称不上是主动的金融产品。”宁夏银行理财规划师刘晓乐说。

90年代:股票疯狂

在上世纪90年代泛黄的记忆中,“股票认购证”或许是最令那些对金融产品情有独钟的“弄潮儿”们激动不已的,因为持有这个证的人就可以去新股摇号。当时这种认购证在上海发行竟有207万份,黄牛时常将价值30元的认购证炒到几百上千元。

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门营业,中国开始有了第一批股民,并为之疯狂,全面放开股价之时,沪指在三天之内从616点蹿至1429点。当时大多数非省会城市没有营业部,很多人都跑到省会或者直辖市去开户,然后天天打长途电话买股票。南通的一位王先生就是这样不停往南京打电话,打成了传说中的“万元户”。

“最要命的是经常打不通,交易所刚开放的时候一个营业部一天只能完成几十单业务,不得不限量发行委托单,有时候一张1元的委托单也最终被黄牛炒到上百元。”王先生回忆说,不过有时候看着股票涨上去,咬咬牙也得在黑市上买到委托单。

同一年,由友邦保险引进的个人营销体制登陆上海,寿险营销业务员登上了舞台,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保险经纪人的队伍,开始向国人普及保险这一金融产品。

在上世纪90年代高利率的经济周期中,不少人甚至因为买保险而赚到了第一桶金。

“那时候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保险不光是能‘保险’还能‘赚钱’,保险产品着实火了一把。”民生银行理财规划师张雷说。

就在那个十年里,国内保险市场从相对简单的意外险,发展到更为全面的、包括投资功能在内的保险品种,伴随着国人收入和闲置资金的增多,也伴随着老百姓对重大疾病风险、养老金筹划、保险投资理念被逐步认识。

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该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起步,逐渐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为中国期货市场诞生的标志。第二年,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一些风险偏好大的投资者也趁这个黄金时期,和这种“零和”博弈的游戏打上了交道,他们的哲学是——不是成王就是败寇。

据多位老期民回忆,90年代初期中国期货交易所曾经多达上百家,而期货品种的数量多得“都没有人统计过”,在那个理财产品缺乏的年代,一个新金融产品的出现,最终走向了破坏性的开发利用。

倒外汇也很兴盛。199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定价为5.3233,但当时的黑市价格是12,等于12元人民币才能换到1美元。这理所当然成为一些精明人的赚钱之地。

新世纪:基金凶猛

2001年,中国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基金开始发行,首募规模达50亿份。从此基金开始和股票一样,开始真正面向个人投资者服务,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金融产品。

截至2010年底,基金资产总值已经达到2.51万亿元,2007年底更一度攀升到历史高位的3.32万亿元。更重要的,基金已经掌握了沪深两市流通市值比重将近两成。除了公募基金之外,还有后来如雨后春笋般起来的私募基金和信托计划等。

2004年2月20日,A股正处于连续第三年单边下跌的熊市深渊中,深国投却推出了第一只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深国投·赤子之心,这一产品也成就了明星私募基金经理赵丹阳,更开启了中国阳光私募的帷幕,为中国的私募投资开创了一个时代。

彼时的银监会创新部本着创新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宗旨出发,放行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理财产品随之风起云涌。2004年光大银行率先推出国内第一只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

据普益财富银行理财数据库统计分析,2010年度共有102家商业银行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0591款,发行总数较2009年度增长幅度超40%;发行规模预估可达7.05万亿元,同比增幅同样高达30%。

实物黄金也在新世纪放开,不少国人抓住了这波黄金持续时间较长的上涨行情。中国人还发现能够通过QDII投资海外了,艺术品和收藏品也在2006年和2007年有了一波小小的春天,而房地产,这一20年来唯一单边上涨的产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赋予了投资理财和金融产品的功能。

过去的一年,期货品种又多了一样。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

过去的一年,中国股民还可以向证券公司借钱买股票了,也能向证券公司借股票来卖了,到了2011年2月9日,沪深融资融券总规模也达到了145.09亿元。

过去的一年,深受全球投资者偏爱但毁誉参半的衍生品创新在中国匍匐前进,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突破各种阻力,最终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中国版CDS冠改头换面地出现在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

“进入21世纪,选择越来越多了。而随着政策的放开,期货、外汇、黄金等金融产品会有更多的出现,”张雷表示,“未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离岸投资品种会越来越多,投资于国际市场的会越来越多,但敏感的经济政策将是决定金融产品演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