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贸史上的逆差与顺差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建国前殖民时代一直到建国以后的几十年中,可以说一直到1840年的对外贸易基本上都是逆差,因为美国经济发展条件,尤其是国际贸易地位,要比那时的拉丁美洲差得多。
首先,拉丁美洲是金银大陆,贵金属很多。西班牙人到拉美就是去抢黄金白银的,直到现代墨西哥和安第斯国家还是世界上白银主产区,当然拉美的黄金产量后来就不如南非了。而那时北美基本没有金银,到了1850年代后才开始兴起所谓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已经是很晚的时候了。美国建国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加利福尼亚根本就不是美国的,那个时候也没发现黄金。
其次,拉丁美洲因为是热带地区,和欧洲比较冷的地方相比,农业有天然的互补。它生产很多特色农产品,很早就发展了大宗高附加值农业,像可可、咖啡、甘蔗、烟草等等很多种类。有大量的种植园搞这些东西出口,是很赚钱的,但美国那时都没有。美国建国初期的13州都在美国东北部很冷的地方,北大西洋地区,那些地方气候跟欧洲差不多,农业也没什么互补。
美国最早的国民大部分是农民,他们的生产和欧洲农民没什么区别,也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只不过他们作为新移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自由,但是他们在外贸上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卖。可他们是自由人,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他们的消费能力又是比较强的,所以就导致美国建国以后从殖民时代一直到1840年外贸基本上都是逆差,买多卖少。
既然是逆差就要用货币,要用硬通货支付。当时美元并不是硬通货。所谓的硬通货当然就是贵金属,美国当时又不产贵金属。贵金属本就稀缺,又要支付外贸逆差,这就导致美国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虽然是自由市场,国家没什么干预,人民的交换非常自由。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通货短缺,钱荒,没有现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物交易在美国交易的比重是很大的。
美国曾经一度纳税用实物,贷款用实物,甚至连哈佛大学的工资和学费,都是用木板、猪肉这些东西支付的(有点像孔夫子所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也)。因为大家手头都没有现金,本来黄金就没有多少,有一点还要拿去支付贸易逆差,所以外贸的逆差很严重。到了1840年代这个情况开始改变。
19世纪前期起,美国南方兴起了一种创汇经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这就是奴隶制经济。奴隶制当然不是那时才有,但的确在那时开始得益于“全球化”而“效率”大增。美国南方利用它的气候条件,使用奴隶劳动的“低人权优势”发展大规模种植园,在当时世界市场上大量出口棉花。美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南方的经济就变成是出口导向型,导致整个美国的经济也就出现了从1840年到1870年顺逆差交替出现、大体平衡的现象。
但是,美国南北方经济体制区别非常大。北方是自由经济,南方奴隶制经济则占很大比重。经济社会总体上北方比南方要发达得多,当时美国的工商业,所有的创新,所有的高技术都出在北方,但是北方经济是大量逆差,这和原来一样。北方消费能力强,但是当时美国制造业并不是太强,制造业的出口量并不是很多。而南方贸易是大量的顺差,因为南方有竞争力很强的大宗出口商品就是棉花,而南方人口中大量是黑奴,总体来讲市场消费水平比较低,即便按后来福格尔的说法,黑奴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差,但他们不怎么消费进口货是无疑的。因此南方贸易是大量的顺差。
“关税和平”与“关税战争”
正因如此,从1840年前后开始,南方和北方的关系就不断恶化。其原因当然有两个基本说法:一个是关于奴隶制的争论,就是废奴和维护奴隶制之争;还有一个就是关于联邦权力和州权的争论。到底哪一个争论为主,在美国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南北战争其实主要不是为了废奴而是为了维护联邦,有人说南北战争就是一场消灭奴隶制的战争。但是不管是哪个原因,早有人注意到,当时南北方在开打以前实际上谈判的很重要一个话题就是关税。
南方经济是高顺差的,所以南方主张自由贸易,而北方经济因为逆差严重,所以它主张关税壁垒,主张要提高关税,主张贸易保护主义。这场争论曾经在南北方政治关系上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至于美国经济史家埃尔文曾经写过一本书,将那段时间南北战争前几十年的南北关系,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关税和平”与“关税战争”。简言之就是,南北方在关税问题上如果谈不拢,关系就会恶化,那就会走向战争。如果关税博弈能够缓和,那就会走向和平。因为在关税问题上达成妥协,他们的关系就会正常;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其他问题也容易翻脸。
表面上看起来是关于关税的争论,因为不仅南北方对外贸易有这种顺差和逆差的区别,南北方本身的贸易也有这样的区别,南方向北方出口多但是进口少。因为当时纺织业不仅在英国兴起,美国南方的棉花大量输往英国,也输往美国北方,因为美国北方的纺织工业当时也是美第一波工业化的主流。所以南方向北方也是卖的多,但是买的相对少。比如机织布,在低消费地区始终是比较难推广的。我们以前常提到英国人想在鸦片战争以前向中国人卖布,但机织布好像卖不动。很多经济史家说,这说明中国经济当时是很不错的,中国的织布业虽然不是工业化,虽然不是机器生产,但是还是有很强的效率。其实当时英国在全世界推销棉布都是很困难的,不仅是中国,包括在俄国、在美国南方都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说棉布卖不动就说明他们的棉布没有竞争力,那英国就是全世界最没有竞争力的,所有比它落后得多的国家,个个都比它有竞争力?
我觉得当然不是这样。所以我曾经用过一个词叫做“消费劣势”,这和消费水平是有关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情况,南方是出口导向型的顺差经济,而且他们要求自由贸易。而北方是逆差型的经济,所以他们要求保护贸易。这两者之间在关税问题上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表面上看是外贸政策的冲突,但是内在实际上是和双方经济制度背景有关,也就是自由制度和奴隶制的一个冲突,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以前的传统说法,奴隶制是没有效率的,如果有效率,那历史上的奴隶制就不会崩溃。
历史上除了有过奴隶制还有农奴制,但到了中世纪晚期这两种制度过时了。在欧洲农奴制被淘汰,而奴隶制淘汰得就更早。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奴隶劳动是没有效率的,奴隶是不愿干活的,因为是为别人干活嘛,那么他们是竞争不过自由劳动的。而且甚至有不少人还认为,南北战争前为什么南方要急于离开北方?是因为如果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南方是竞争不过北方的,所以他们只有离开。其实,从现在的情况看,南北方的制度差异很大,却互动在同一的经济体中。那个时候还没有全球化这个概念。但是全美的经济无疑是一体化的。我们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就是北方的自由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经济,生活在一个全美化的统一市场中。这个统一市场对双方的经济制度会产生非常重大的互相演变。就是要么你改变我,要么我改变你,那么北方自由经济当然对南方是有影响的。关于那个北方的废奴主义怎么传到南方的,我们以前都听惯了这种说法,什么汤姆叔叔的小屋啦,什么黑奴吁天录啦,什么美国南北战争前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地下铁道”啦——那个所谓地下铁道不是地铁,是偷运黑奴的通道网络。南方的黑奴在北方废奴主义者的帮助之下,大量逃亡北方寻求自由,据说有几十万之多。这当然是反映了北方自由经济对南方的感召力。
但反过来的影响人们就不太说。因为从南北战争以后,在美国骂奴隶制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你如果说奴隶制很有效率,就是个很严重的错误了。长期以来是没什么人这么说的。但从战后1960年代开始,有些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历史上有时候在一个全球化市场上,如果奴隶制是和一个比你更发达的、有很大购买力和创新来源的市场去搞一体化的话,那么有时候,奴隶制经济或者农奴制经济,似乎要比自由劳动更有竞争力、更有效率。当然如果它是封闭的,没有那种一体化市场,就像典型中世纪的农奴制或非洲的奴隶制,就没有这回事了。
多马假说:奴役制为什么有效
这个关于经济史的研究是从艾弗西·多马开始的。多马教授是一个俄国人——俄裔美国学者,他原来叫多马谢维奇,后来到了美国以后,就把这个斯拉夫人的名字改成了多马。1960-1970年代他是很有影响的一个经济学家,当过美国比较经济学协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并曾在兰德公司、福特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工作。
多马在1969年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奴隶制与奴役制的原因假说》,多马谢维奇因为他本人就是俄国人,所以他对俄国经济史是比较关心的。他注意到一件事,以往人们都认为俄国经济、俄国的农奴制是很糟糕的,不仅不人道,而且没有效率,什么都不行。但是他注意到,俄国原来是没有农奴制的,俄国农奴制产生得很晚。按照我们现在知道的结果,实际上16世纪以前俄国的农民大都是自由农民,但是到了17世纪,俄国的农奴制越来越强化,农奴制逐渐排挤了自由农,而这个时候俄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国际经济上扮演个什么角色呢?
这时西欧经济开始先进起来,形成了很大的市场。俄国经济越来越变成是向比较富裕的西方大量出口农产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那么这个时候,俄国为了大量向西方出口农产品,就需要建立以出口为目的的大型种植园或者大型庄园。当然如果你用自由小农搞这个东西,就没有多少效率。而农奴制庄园搞这一套外向型经济却特别有利,所以农奴制逐渐排挤了自由劳动。而且这个现象不仅在俄国有,后来人们发现整个东欧和中欧的一部分地区,毫无例外的都是出口型农业地区,这些地区都发生了农奴制排挤自由劳动的现象,传统上被叫做“二度农奴化”,或者叫做“再版农奴化”。因为所谓第一度的农奴化,或者是正版的农奴化,指的就是典型期中世纪的农奴化。中世纪西欧的农奴制到了晚期显然是没有什么效率的,早在14世纪后它就逐渐被淘汰了。以前不少国人受后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以为西欧的农奴制也是靠一场大运动(改革或革命)来废除的。其实根本不是,早在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前几百年,农奴制就已经在英法消失。那两场革命与政治上的宪政有关,与废除农奴制其实没多少关系。
问题在于,这以后在中欧、东欧一些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中,农奴制却显得比自由经济更有效率,一度出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大发展。所以多马提出一个假说:后来经济思想史上就叫“多马奴役制假说”。所谓奴役制就是各种不自由、低人权的劳动,既包括农奴制也包括奴隶制。他谈到的就是这两种经济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发展。多马的这个假说提到,在出口型经济导致对廉价劳动力需求的情况下,奴隶制、农奴制比自由小农和自由雇工更有效率。到了1982年,多马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关于俄国农奴制的盈利能力问题》,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
金雁是研究过苏联、东欧经济史的,她认为的确是这样。其实这个事情一直到20世纪还存在,甚至都影响到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因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农业中原来的农奴制庄园,就变成了自由小农的村社和“工役制”庄园这两种形式。所谓“工役制”庄园,就是仍然把原来的农奴(现在算是打工者了)留在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性生产,供应出口市场。还有一部分农奴不愿打工,就自由出去耕种各自的份地(原来的农奴份地,现在是村社份地),算是自由小农了。一般认为,“工役制”保留了更多的农奴制残余,比自由小农更加低人权。但是后来的俄国土地改革中有很多人认为,地主的土地如果是出租的,应该把它都分给农民,但是如果是工役制庄园,就不应该把它分掉,为什么?因为工役制庄园是当时俄国农业中最有效率的部分。一直到“十月革命”的时候还这样,所以后来布尔什维克上台以后,把这些工役制庄园直接变成了国营农场,并没有把它给分掉。不过变成国营农场以后它就没有效率了,原因是当时俄国的出口市场已经萎缩,主要倒不是国营私营的问题,而是俄国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战以后,俄国原来的出口市场不存在了。
总之解放农奴以后,农奴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自己干,当小农;一条是仍然以半农奴身份留在原来的庄园中。结果,至少俄国经济学界都认为,后一种模式更有效率。而这也导致了俄国在整个农奴制和“后农奴制”时代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俄国长期以来一直就是欧洲最有名的外贸顺差国,同时也是以招商引资著名的资本输入国。
一直到1909年,俄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还是欧洲最大的,而当时欧洲的所有发达国家,或者比俄国更发达的国家,像英国、法国、德国贸易都是逆差。俄国要比英法德落后许多,但增长速度却不差,用我的话说,也是个在国际市场上靠“低人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赶超西欧的典型。那么多马由此就提出,对俄国农奴制庄园的盈利能力你要给予充分的估价。但他那个时候主要用的还不是“效率”这个词,只是说农奴制经济在什么意义上是有竞争力的。 (未完待续)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