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恐惧共舞的人

曾炜2019-03-19 14:05

(纪录片《徒手攀岩》海报)

在美国,亚力克斯·霍诺尔德算是个家喻户晓的明星了。根据他的个人经历拍成的纪录片《徒手攀岩》,刚刚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此前,他已经因为《孤身绝壁》和同名传记,而为大众所知。

霍诺尔德从事的工作,专业术语叫无保护独攀(FreeSolo),就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的攀岩,是户外运动中危险系数最高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没有容错的空间,任何失误都是致命的,死亡率超过50%。

霍诺尔德,从15岁开始学习攀岩,至今已经近20年,从事过的无保护独攀已经无法计数。最知名的,要数攀爬犹他州锡安国家公园“月光拱壁”(370米)和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半穹顶(600米)和酋长岩(900米)。这几次攀爬,都创造了难以置信的纪录,可谓前无古人。尤其是这次获得奥斯卡的纪录片所拍摄的酋长岩,有人说,难度系数几乎和登月差不多。

据说每天都有人在谷歌上问,霍诺尔德死了吗?不过更多人想知道的是,这么多年,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他不怕吗?

老实说,我光坐在屏幕前观看他的纪录片,就已经手心冒汗。这是普通人正常的生理反应,是人性中的恐高本能,提醒我们远离这种危险游戏。人类的祖先在跟自然环境的斗争中,进化出许多自我保护的恐惧本能,并以生理记忆的方式相传至今,比如,恐高、恐黑、恐蛇等等。

只是,时代迅速变化,有些恐惧本能,如今已经没有必要,或已经过时。比如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可能半辈子也不会碰到蛇,可是当他们遇到塑料蛇,还是怕得要命。实际上,在美国,城市中被枪支打死的人,远远高于被蛇咬死的人。但如果让一个婴儿在塑料蛇和真实的枪支之间选一个当玩具,他一定会选择枪支。

所以,正确认知恐惧本能,防止过度反应阻碍我们的潜能发挥,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热衷探讨的主题。当然,像无保护独攀这种冒险,还是建议普通人不要轻易尝试。

有个科学团队研究过霍诺尔德的大脑,他们发现这位无保护独攀大师的确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大脑中负责恐惧机制的杏仁核,在遇到危险状况时几乎没有反应。但这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的结果,目前尚不清楚。

生活中,确实有一种对恐惧无感的怪人,能淡然面对任何残忍血腥之事。但霍诺尔德显然不是这样的怪人,他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还谈过好几次恋爱,富有同情心。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他设立了慈善基金。在一次非洲的无保护独攀之后,他决定将自己获得的各大品牌赞助收入的三分之一拿出来,建立慈善基金,专门用于改善非洲贫困家庭状况。

日常生活中,他是个普通的大男孩,平时也在社交网站上更新大量的个人状态,不仅上传了许多攀岩运动的照片,还会上传与女友的私密合照。事实上除了攀岩外,他也其他人一样拥有许多恐惧,怕失败,怕蛇,怕和女朋友分手等等。

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加州伯克利大学。在父亲因为车祸去世之后,他放弃了仅仅维系了一年的学业,专注于徒手攀岩。他奉行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吃素,不喝酒、不抽烟、更不吸毒,平时住在一辆房车里,四处寻找攀岩地。但最近几年,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和感情之后,他给自己和女友购置了一处房产,有了长远定居的打算,因为他觉得“这样女朋友会开心”。

种种迹象表明,霍诺尔德跟你我一样,都是肉胎凡身。他能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源自他常年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学会了一套和恐惧相处的正确方法。

当然,这套方法也不是一蹴而就,是逐渐积累而成。在将近20年的攀岩生涯中,前10年时间,他都在室内,慢慢才转向野外。转向野外后,也不是立刻就单独上路,更不是立马丢掉所有保护绳索。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事实上迄今为止,霍诺尔德95%的攀岩都是有绳索保护的。

2008年,他挑战半穹顶成功,一战成名。但霍诺尔德却说,这并不是一次愉快的攀岩经验。

在攀岩之前两天,他跟朋友带着绳索攀爬过一次,确认了大致的路线,并测量了自身体能。但在正式攀爬中,他并没有按原计划的路线攀爬,为了避开一个难点,他临时走了一条更加简单而迂回路线。换句话说,在这次攀爬过程中,他产生了疑虑,只是侥幸没有在迂回路线中迷路。

在快达到山顶时,他再次遇到难点,那是一块几乎光滑的岩石,只有一些细小的花纹可以借力。有一个脚点,在没有任何绳索的保护下,霍诺尔德再次产生犹豫。一英尺外倒是有另外一个选择,但要侧身过去,冒得风险可能更大,他说“那一刻真的有点慌了”。

当时山顶上的游客欢声笑语,他独自一人在岩壁上做出生死抉择。他以赌一把的心态踏上脚点。

谢天谢地,没有滑落。

这次经历给了他充分的教训:谁都不是神,没有充分准备,恐惧一定会不期而至。

他在TED的演讲中分享这次经历时说道:“我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我只是侥幸逃过一劫。我不想成为一个幸运的攀岩者,我只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攀岩者。”

在此后一年内,他没有再去冒险从事无保护攀岩,而是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训练方式。

在他准备徒手攀爬酋长岩多年时间里,他始终告诫自己,一定要吸取半穹顶攀爬的教训,绝不能再有任何惊险或迟疑,要以最正确的方征服它。

于是,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至少利用绳索攀爬了酋长岩不下50次,花了大量的时间熟悉路线和训练。直到每一个脚点和抓点,以及所有动作,都根植于心。他要求自己在脑海中演练整个攀爬的过程,直到脑海里足够回忆出每一块手点的纹路,以及伸出脚踏上去的感觉。

整条路线中有多个难点,其中有一个需要他完成"空手道踢腿",也就是一只脚先踏上左边的一块岩壁角落,然后再抓住左边的岩石,让整个身子再往左移动。还有一些难点,是手点的宽度太小,小到只有一只铅笔那么宽,只能容下一只大拇指借力。针对这些难点,霍诺尔德单独进行了特别训练,以确保万无一失。

在经过两个季度的准备之后,他知道该上路了。

和预想中一样,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和高强度的训练,整个攀爬的过程异常顺利,任何一个难点他都没有半点犹豫,过程如行云流水,一共才花去3小时56分钟,这比他攀爬难度系数更小的半穹顶的时间还短。

这一次攀爬的过程再也没有赌博和犹豫,而是愉快和轻松。攀爬到中断时,他说他能听到鸟儿在岩壁间向下俯冲的声音,好像是在为他的胜利庆祝。这次攀爬也给他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体验,因为这里没有半点侥幸和偶然,全靠自己努力征服了一切恐惧和困难。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会玩徒手攀岩这样的生死游戏,但一样面临诸多改变人生命运的挑战,是避而不战永远活在舒适圈,还是迎难而上接受考验,取决于面对恐惧时的人生智慧。

恐惧是无形的,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但越是屈服和回避,它越是嚣张,以至扭曲心态和认知,让行动和智力变得迟缓。日常生活中,因为恐惧而导致的最典型的症状包括:平时说话流利,但每当当众演讲就结结巴巴,忘词卡壳冒汗;平时和普通女生聊天都很正常,但想要跟喜欢的女生表白,却因为害怕拒绝而惊慌失措;平时能做好的题,因为害怕考砸,一上了考场就发挥失常。

霍诺尔德,曾经也是一个相当害羞的男孩,有一点的社交障碍,不敢当众演讲,也不敢跟喜欢的女生表白。但几次偶然的尝试之后,让他意识到,攀爬中克服恐惧和日常生活中克服恐惧的原理是相通的。

从2008年顺利登顶半穹顶,到2017年征服酋长岩,霍诺尔德以非常清晰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无论谁都没法消灭恐惧,重要的是学会与它相处,而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依赖勇气去冒险赌博,是依靠反复训练和周密准备,将原来的恐惧逐步纳入舒适区。

在征服酋长岩后,霍诺尔德接受了BBC一个节目的采访时,曾经谈到七个克服恐惧的具体方法:

1、采取渐进的步骤扩大舒适区。

别想着一步到位,只有逐步训练,才能让之前可怕事情不再可怕,徒手攀爬酋长岩的任务,被分解成不同板块,区分出不同的难易度,并分别采取相应的训练。

2、准备、准备和准备更多。

为了攀登酋长岩,霍诺尔德前前后后大概准备了两年,有些动作练习多达60-90次。

3、想象和视觉化。

在脑海中反复演练,记住每一个动作的力道和具体位置,不能允许实践中体验到之前没有想象过的体验和感觉。

4、实践出真知。

光想象和事情准备还不够,必须付诸行动才行。在正式徒手攀岩之前,他在绳索保护的情况下花了几百个小时去实践和攀爬,并模拟徒手攀爬。

5、区分合理的恐惧和毫无根据的焦虑。

恐惧会自我喂养,逐渐放大,直到有些本不该恐惧的东西也会变得恐惧,恐惧应以危险为依据,当把攀岩训练到如履平地时,危险系数其实非常小,这就没必要担心太多了。这就像走在人行道上,你不用担心会突然掉进马路中央。

6、果断行动。

霍诺尔德承认,在攀爬之前一样会焦虑,但当他确信做好了充分准备,一旦开始攀爬内心又回到平静,剩下的工作只是果断执行。

7、区分恐惧和对恐惧的反应。

恐惧有时候就像饥饿一样,是身体向你发出预警信号,但是否回应这个信号取决你的理性判断,你应该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该做恐惧的奴隶。

从这些具体的办法中,你能发现霍诺尔德绝不是非理性的亡命之徒。对他而言,无保护攀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运动,而不是自杀。再难的挑战,都不该建立在赌博的心态之上。他要的成就,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训练,征服一个看似无法征服的难题。

罗斯福说,“恐惧除了它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面对恐惧,我们都需要诚实,但也无需将恐惧扩大化。诚实地面对困境,其实也是诚实地面对自己。

徒手攀岩,直接关系生死,是在和死神共舞。它不容许任何微小的闪失。所以在霍诺尔德的内心里,他也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一丝侥幸。

在攀爬半穹顶之后,他已经因为《孤身绝壁》这部纪录片和同名传记功成名就,但只有他自己,或许还有死神明白,这次胜利,有侥幸成分,所以他并不真的开心。

也是这一丝侥幸,让他的整个荣耀都像蒙了一层灰色。当然,这层灰色,如果他自己不提,任何人不会知晓。

我在看霍诺尔德的自传时,除了他对无保护攀岩这项运动异于常人的理解外,最震撼的地方就是他对自己一览无余的坦诚。就像他的眼睛一样,纯净得像一望到底的湖水。

他的攀爬日记,体现的也是这种极度坦诚的一面:今天哪个动作好,哪个动作不够完美,一清二楚绝不含糊。

我们经常说,人生只有一次,要活就活到极致。这句话,对从事无保护独攀运动的人而言,没有半点浮夸。因为,这项运动没有模糊和中间地带,要么极致,要么完蛋。

在看霍诺尔德的传记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他为何要选择这样的人生。有很多解释,有一个解释貌似有道理,说的是这可能跟他父亲的去世,以及父母不和,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爱有关。

不过这种解释只是貌似有道理,它们无非是用来证明一个自我安慰式的道理:和我们大多数人不同的人生,肯定有一个不正常的源头。

但霍诺尔德选择的人生道路,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却恰恰在提醒我们自我反省:那些充满着妥协、暧昧、模糊、灰色的人生,真的是值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