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亏损阴影 日立环球存储版图重构
经济观察网讯 本报记者 闫薇 距离深圳“超级生产中心”成立刚刚一年,日立环球存储试图重新划分版图,以应对硬盘市场价格急剧下滑。
版图重构
2007年3月27日,深圳福鹏喜来登酒店,德克·托马斯面对港深穗记者的三番追问,略显疲惫又极具耐心。作为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德克·托马斯从不掩饰他对中国深圳的青睐。
然而,面对截至3月31日的06—07财年,日立母公司净亏损预计将拉大至17亿美元(此前该公司预测净亏损预计将达到550亿日元)的严酷现实,这位曾经效力IBM26年之久的硬盘巨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日立硬盘的全球布局。
在托马斯德的计划中,深圳三家工厂中的两家工厂将成为公司磁碟和巨磁阻磁头(HGA)的主要生产地,磁碟和HGA都是硬盘产品中的关键零部件。最终,日立90%的桌面硬盘将从深圳产出。调整后,原来由美国、日本、中国生产的磁碟转至在美国和中国;滑撬则由墨西哥、菲律宾转移到菲律宾;巨磁阻磁头由中国泰国菲律宾转移到中国和泰国。具体的时间表是:2008年第2季度前将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滑撬生产转移至菲律宾,将菲律宾的巨磁阻磁头生产转移至中国和泰国, 2007年第四季度前将日本小田原的磁碟生产转移至中国深圳。将菲律宾的2.5英寸车用硬盘生产转移至泰国。2008年前将美国加州圣何塞的滑撬开发业务转移到日本小田原。这些整合预计将于2008年年底完成:到2008年年中,日立设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滑撬生产工厂将逐渐停产。到2007年第四季度,日立位于日本小田原的磁碟生产工厂将逐渐停产。“这些调整的目的在于,通过精简机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节省成本近3亿美元。”托马斯表示,“日立预计在关闭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厂之后,旗下4万名全球员工 (包括固定员工及外包员工)将减少约11% ”
值得注意的是,日立此番调整的结果是,中国深圳、菲律宾和泰国为生产型竞争中心;美国加州圣何塞和日本小原田为开发型竞争中心。托马斯强调,中国作为生产型中心,而不是开发型中心的策略暂时不会改变。
规模效应
在IT分析机构精搜公司分析师韩旭刚看来,日立自从02年收购IBM的硬盘业务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日立是全球第三大硬盘提供商,但是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硬盘正在迅速向移动产品、笔记本电脑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转换,公司动作迟缓导致失去了许多市场份额。终于在去年,由于用于笔记本的高利润的2.5英寸硬盘大幅降价这一导火索,日立产生了巨亏。因此日立采取了裁员和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基地的做法来压缩成本。
托马斯直言不讳,导致去年亏损的原因是硬盘价格的大幅下降,而大规模并购和产能扩张又是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直接诱因。“在硬盘界,价格不是最主要的,但是规模效应是重要的,不断的扩大规模才有可能在硬盘界最后的拼杀中活下来,不具有规模效应的小企业将在这轮厮杀中很难存活。”托马斯说,“历史上每一次收购都导致了市场份额的下降,唯一没有下降的是日立和IBM的并购,行业格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市场价格的下降,”言下之意,希捷收购迈拓对硬盘市场产生了重大冲击。
事实上,短时间内,希捷日立双方在技术上不分上下,各有技术壁垒。而在目前硬盘利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怎样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整合供应链、发挥集约效就成了硬盘巨头们的主要战略。希捷也早在1995年即在江苏无锡设立工厂。据了解,希捷无锡是希捷公司全球最大的硬盘生产基地,并已具备了每周完成近一百万块应用于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硬盘的生产能力。日立企图把整条供应链集中在一个地点进行,与中国供应商紧密相连,即把零件生产、供应商网络、产品装配及最后运输一律集中在深圳方圆60公里内进行。
位于深圳的“超级硬盘生产中心”是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投资达5亿美元于2006年2月建立。按照托马斯公布的计划,深圳将实现年产一亿片硬盘的付运能力,以后这个速度将保持每年33%-40%的增长。这无疑为“超级生产”做出了进一步的注解。 有业内人士担心, 生产进一步集中,将导致硬盘市场百花齐放最终消失,寡头垄断即将到来。可以看到,并购和集约是双刃剑,硬盘行业在经过希捷收购迈拓,日立建立超级硬盘生产中心这样的集中行为之后,两家企业本身在获利的同时,也在经历巨大的挑战。
- 上市公司炒股亏损显露 | 2008-04-29
- 上海:企业亏损也要给职工涨5%工资 | 2008-04-29
- 中石化自登陆A股以来首现主营业务亏损 | 2008-04-28
- 基金业进入冬天:一季度亏损6475亿 | 2008-04-22
- 中国石化行业亏损增幅逾5倍 行业整体利润8年来首降 | 2008-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