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上游产业 海信液晶模组实现量产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庞丽静 国内平板企业正在主动把产业链向上游延伸,通过打造完整产业链,降低未来竞争中被边缘化的风险、把日益摊薄的利润通过降低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方式找回来。在进军上游产业的行列中,海信凭借技术实力,自主研发、制造芯片和液晶模组等关键部件,成为进军上游产业的先行者。
率先量产
2007年9月,中国第一条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建成投产,时隔半年,已经开始量产。“从投产至今累计产量已经超过10万台,与外购产品的质量已经没有差距。产品已经用于内销和出口。”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600060,SH)总经理刘洪新4月20日表示。
半年来,海信液晶模组的单班产能突破1200台,率先达到了年产50万台的设计能力。海信液晶模组的生产良率达到了99%以上。“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业内人士评价。
今年4月,海信二期电视液晶模组工程项目建设正式启动,预计7月份将建成投产,届时海信电器将实现150万片液晶模组的年产能。目前设备采购和洁净厂房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海信电视液晶模组二期投产,表明海信液晶模组产业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也标志着海信进军上游模组产业进入实质性阶段。
“正在建设中的两条模组生产线不是第一条生产线的简单复制,而是实现了有目的、有重点的提升和突破。屏尺寸将由15~42英寸拓展到47英寸以上,提升了产品差异化程度。”海信电器模组事业部总经理刘卫东16日对本报表示,“明年我们还将建设两条生产线,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
一份内部资料显示,海信电器在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抓住平板电视取代CRT之机,把平板产品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稳步挺进上游领域,在芯片和模组及一些新型显示技术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紧跟多媒体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显示技术的发展步伐,成为多媒体显示终端产品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一流供应商。”
差异化
海信集团高层向本报记者分析,过去家电企业靠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还能有微薄的利润空间,但现在这个空间越来越小、几近于无了。“整机制造企业严重同质化,水准都拉平了,竞争优势就体现在系统设计方案的领先上,这才是决定性的。而拥有芯片和液晶模组等关键技术,在平板电视的竞争时代,才可以更好地根据消费者需求、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产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三年前,国内与国外企业的价格差异有1万元,现在这种差异不到1千元。平板企业差异化已经很小。”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20日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
海信电视液晶模组批量投产后,成本将明显下降。其中液晶模组的成本将下降10%,整机成本下降5-6%,从而提升了海信的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海信电器液晶所所长曹建伟说,海信液晶模组项目组2004年成立,技术积累已达4年之久。海信掌握了自主的模组设计、工艺和制造技术,有别于一些完全依赖外部技术实现模组生产的企业,从根本上规避了技术风险。
“到现在为止,真正建立了液晶模组生产线、并实现量产的彩电企业只海信一家。”海信集团表示。
“海信是第一个能够自主生产芯片和液晶模组、主动向上游产业延伸的整机制造企业。面对平板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的形势,在众多整机制造企业还在犹豫之时,迅速进入模组量产阶段。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海信抓住了液晶电视发展的最佳时机。”刘卫东说。
“如果产业链不向上游延伸,彩电企业就不能成为制造企业,而应称为彩电加工业。”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表示,“整机企业介入模组的研发与制造,实现在产业链上新的分工与合作,将有利于上下游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利于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将具有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品更快推向市场。”
- 海信+惠而浦:新白电巨无霸? | 2008-04-30
- 中国液晶整合搁置三巨头各自走路 | 2008-02-26
- 海信国际化遭遇人才瓶颈 | 2008-02-03
- 海信科龙与东芝的“蜜月旅行” | 2007-12-20
- 卖场液晶广告增长受限 玺诚传媒上市临考 | 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