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中止协议 对症无米下炊难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晓晓 中国半导体业龙头、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0981.HK)4月24日证实,已经中止与尔必达(Elpi-da)、奇梦达(Qimonda)两家企业的代工协议,暂停生产标准型DRAM(商品化动态随机存储器),将会提升逻辑IC产品线生产比重。
此举意味着中芯国际全方位策略调整,因为产品的调整,而从工艺装备、销售策略、客户等方面的全面变动。
中止协议
4月22日,作为全球第四大DRAM公司的奇梦达,第一季度巨额亏损达4.82亿欧元,已是连续两季巨额亏损,且预计行业基本面并无好转迹象,因此,英飞凌作为奇梦达77.47%股权的拥有者宣布,将分阶段出售奇梦达股权,以应对亏损。
DRAM产品供过于求,去年价格大幅下跌39%,以此为主要生产产品的中芯国际不堪重负,不得不酝酿策略性转型,与奇梦达、尔必达两大客户的协议被迫叫停。
但是,中芯国际为协议建设的厂房,是否面临无米下炊的窘境?据了解,北京12英寸厂房已建起,产能达3万片,上海第8厂也落成,武汉厂正在装设备,突遭协议刹车,虽可谓“当即止血”,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半导体业内专家莫大康介绍,存储器和逻辑电路最大差别在于存储器是靠量大取胜,是标准化产品,可以存库待售。而逻辑电路产品则是用户不同、产品不同,种繁很多。因此,中芯国际为了扭亏,迅速“止血”固然有道理,但改以生产逻辑IC产品,则是全方位的策略调整,意味着从工艺装备、销售策略、客户都得全部变动。
中芯国际投资关系处副总经理邓方希表示,在产能运作上,将逐步降低标准类存储产品代工比重,增加多种制式的闪存类产品以及逻辑产品代工。而近期,德州仪器 (TI)与博通(Broadcom)增加中芯国际代工订单,正可做此方面的弥补,平均增加大约20%。4月24日,一款由晶晨半导体设计,采用中芯国际90纳米工艺生产制造的数码相框(DPF)芯片也成功量产。
“预计年底,所有制程将全部改装完毕,今年中芯的逻辑产能在上海约有11万片、北京5万片、天津3万片、成都2.5万片。并且今年90纳米以及65纳米订单将持续增强。”邓方希指出。
合作商机
由于受DRAM市场价格崩盘影响,中芯去年最终仍与盈利擦身而过,但随着今年第一季中芯生产DRAM制程落幕,“自4月1日起,中芯的财务上将出现正面效果,第三、第四季也将愈加明显。”邓方希表示。
据了解,为应对5.20之后,台湾半导体芯片巨头可能采取的跨海扩张,中芯国际包括大陆其他厂家已做充分准备。去年12月,中芯国际(上海)12英寸芯片厂建成投产,且年初宣布准备建设深圳8英寸、12英寸生产线,同时,中芯国际北京厂和天津厂、华虹NEC、宏力半导体等都计划在今年内扩充产能。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大陆芯片需求量高达5624亿元人民币,供给量仅1215亿元人民币。中国大陆地区芯片的实质进口需求早已从80%提升至90%,专家称,“比进口石油还多”。
“这意味着本土芯片制造还有很大的空间。”中芯国际公关部科长林学恒称。
4月24日,台积电新闻发言人曾晋浩表示,短期内并无大幅增资大陆的可能,今年18亿美元的企业支出,仍主要用于稳固台湾生产基地的地位。同时,曾晋浩也认为,台湾半导体产业链的下游封装测试端口因需大量人力,确有西移大陆可能。
“总之,中芯已做好准备,无论是台湾的业务量涌入大陆,或是主动开拓岛内业务,都将为两岸半导体行业带来积极影响。”林学恒表示。
据了解,中芯在中国大陆已设6大生产基地,完成“菱形布局”后,扩展投资计划将告一段落,现阶段任务是扩大产能,提升工艺技术,改善服务品质。
区别于台积电主要产品销往北美市场,2007年,中芯国际新增加了77个全球客户,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而世界级半导体巨擘Spansion与IBM,也借与中芯的合作,服务于中国大陆市场。
“当初顶着压力在大陆建厂,张汝京的爱国心可见一斑。”莫大康评价,中芯国际对中国半导体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如果今天我们没有中芯国际,只剩华虹,局面将更为被动。”
据了解,近7年来,中芯国际已累计在大陆投资超过50亿美金。而今年,受环境影响,将会对支出做调整。在设点布局之后,中芯国际面临提高营运能力的要求。
莫大康预计,台湾半导体产业近两年暂时不可能因马英九上台有太大变化。但中国半导体工业若有大变动,将来也得依靠与台湾的合作,靠自己很慢,靠西方更是不可能。
“但是,将来对台积电构成隐忧的还是中芯国际,中芯已设完布局,中国大陆有这么大的需求市场,总有一天要起来。”莫大康说。
- 战略售股计划能否让“中芯”走出低迷? | 2008-03-26
- 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厂正式投产 | 2007-12-11
- 中芯国际胜诉投资天津案 台商投资大陆近百亿美元 | 2007-12-05
- 中芯国际12英寸工厂试产 | 2007-09-10
- 中芯国际赴美签订18.6亿美元采购协议 | 200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