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质量神话破灭 中国乳业何堪(1)
贺文 朱熹妍
07:11
2010-08-16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贺文 朱熹妍 现在是节骨眼。对圣元(NAS-DAQ:SYUT)如此,中国乳业同样。

一切都在等待官方的检测结果和定性。谁都不愿再去揣测,中国乳业是否还能经受住可能的第二次丑闻的地震。

各地不断涌现“性早熟”案例,公众依旧恐慌,“三聚氰胺”情绪再现,同行讳莫如深,圣元“早熟门”事件再一次冲击着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底线。

“进口奶源”是很多中国乳业企业共同的选择。在三聚氰胺事件后,“进口”某种程度上成为品质保障的背书。圣元特意澄清,他们的奶源来自新西兰。不过,圣元奶粉中一旦检测出含有激素,对于依赖进口原料奶粉的中国乳企,其影响将甚于三聚氰胺。

恐慌

8月11日下午,按照卫生部的安排,湖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对圣元“早熟门”最先爆出的武汉3名女婴进行了集体会诊。会诊结果显示,未发现性早熟现象与特定食物或环境有密切关系。

这个结果并没有完全打消疑虑:发育过早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奶粉里究竟有没有激素。

官方检测结果还未出来,一些地方商超已将圣元奶粉下架。在北京家乐福的一些超市,圣元奶粉派驻超市的促销员已数天没有上班。

圣元奶粉的“早熟门”同时波及国内乳业板块。有证券分析师建议,在官方检测结果公布前,投资者短期对乳业股应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有分析称,“早熟门”事件对整个奶业消费市场的购买需求是一种严重打击,该事件将会在公众视线中至少停留3个月,负面影响至少还会持续一年。

各种渠道关于激素、性早熟的消息充斥着混乱。有专家说,使用激素可以刺激母牛泌乳;又有专家说,如果在牛的泌乳期使用雌激素的话,反而会减少泌乳量。

幕后推手的传言也在坊间流传。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记者收到数封匿名邮件,语焉不详的“爆料”信息,让眼下的混乱有增无减。

脆弱

这次圣元卷入“早熟门”可能还是因为奶源环节:激素不太可能在挤奶或者乳品加工生产环节添加,这没有商业价值。

圣元一直坚持走加工的路线,也就是购买大包粉、添加配方,然后罐装销售的商业模式。圣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品牌包装和渠道建设。

三聚氰胺事件后,圣元更是做到极致:把出事的河北、内蒙等地的生产加工基地卖给了其他企业,黑龙江的基地交给了自己的低端品牌“名山乳业”,对外宣称圣元旗下的所有奶粉都是进口奶源。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