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超额收益信号: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2)
庞丽静
2010-09-14 07:40
订阅
 1  |  2  |  3 

中粮控股的期货操作在业内非常有名。中瑞金融期货分析师林静宜称,中粮的持仓排名一直比较靠前。

中粮控股每天在期货市场多时要投放上亿元的资金量。“中粮控股大豆期货(包括电子盘)的确做得很好,处于行业领先。中粮主要是为了套期保值,控制风险,因为公司主要是做现货业务。”中粮控股相关部门负责人称。

中粮控股称,通过加强运营管理,实施有效的套期保值策略,令毛利率得以提高。

“粮食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充裕,加上农产品收购资金宽松,在资本市场一走一过就可以赚取巨额利润。”业内人士表示。中粮控股内部工作人员称,中粮控股由于每年需要的资金量大,加上信用不错,公司最好的时候,可以拿到7折到8折的贷款优惠。

今年上半年,中粮控股的营业额升至227亿港元,去年同期是196亿港元,增幅达15.6%。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油籽加工业务,收入及分部业绩分别占整体的56.4%及69.7%。

油脂加工业内人士称,中粮控股的毛利比同行高出约10个点。粮食本来是一种商品,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粮食的“金融”属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自有的商品属性。

大豆企业搞资本运作是在2004年开始,去年开始盛行,今年更加严重。“一些企业把主业都放弃了,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变得更加精明,更加会赚钱。”上述民营油脂加工企业高管表示。

据上海证券一位分析师计算,中粮控股大约有3个点的毛利率来自期货收益。

田仁礼的抱怨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董事长、总经理陈少伟称,实质上让人担忧的是资本的炒作,而非运作,正常的产业资本运作反而对粮食行业的升级大有裨益。而资本的炒作使农产品金融化,极大地加剧了价格的异动。

田仁礼说,“一炒,说粮食没有了,国家就紧张了。政策一出台,马上价格又跌下去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搞得农业经营者辨不清方向,搞不清是非。”

不经意间,大豆行业也早已经变质,大豆市场竟然已经变成资本市场。大豆等农产品资本化之后,活下去的大豆加工企业,八成都在参与资本运作。

田仁礼说,大豆加工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找不到新的出路,这家企业就没办法活下去。”

现在,其他粮食加工业也是如此,一些地方的面粉企业已经处于停产状态,很多面粉企业已经连续多月亏损。

企业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围绕着主业,顺带着总可以做点什么吧。田仁礼正在考虑国际贸易中是否会有些盈利空间。

这其中确有机会,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

在美国贷款年利率3%,中国贷款年利率6%,差3个点。把美国的贷款,拿到中国来投资,然后,再到美国换美元。“汇率差异了不得。这么一倒腾,可以倒腾出很多现金。”上述油脂企业的管理层称,“汇率差异我确实赚着了。只要有跨国业务的,都可以做这件事。”

田仁礼说,大豆等农产品,已经不是大豆产业的问题了,完全成了资本运作的载体之后,农产品整个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研究农产品问题,如果仅仅研究农业本身,就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必须研究其背后资本问题。”田仁礼称。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