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各国共抗通货膨胀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张玉蕾 大米、原油、公共设施、日用品,在全球范围内,物价不约而同地开始疯涨。从泰国曼谷,到巴西里约热内卢,从中国北京到美国纽约,不论央行是在减息还是加息,不论经济增长是在放慢还是过热,全球各国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通货膨胀。但各国采取的措施却各有不同,甚至迥然相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各国应对这轮通货膨胀的措施。
美国:减少消费应对通货膨胀
2008年1月,美国CPI上涨4.4%,为6年来最高,美国劳工部3月14日公布,2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核心CPI没有出现大幅上涨,与1月份持平;但和去年同期相比,CPI上升4%,核心CPI上升2.3%。
虽然美联储官员预期,通货膨胀率在未来数月将趋于温和,但是诸多数据显示通胀风险依然存在。为应对通货膨胀,不少消费者减少购买家具、家电和汽车。美国商务部最近发布报告称,零售业2月销售额减少0.6%,其中汽车销售和餐厅销售减幅最大。
本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居前,粮食成本的提升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根据美国农业部农产品供求预测报告,2007/08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预计将创下60年来的最低纪录。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份发布报告预计,全球粮食库存将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点。
欧元区:尴尬应对
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今年2月份的通货膨胀按年率计算达到3.3%,创下自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的新高,燃油、蛋、奶、面包的价格对通胀率上扬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2月份,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增长了10.4%,食品价格同比增长了5.8%。
对于经济增长仍受困于金融市场动荡的欧元区来说,经济减速与通胀压力的两面夹击令决策者们处境相当尴尬。
高通胀严重制约了欧洲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令欧洲中央银行处境相当尴尬。迄今,欧洲央行在政策选择上,始终以抑制物价上扬为第一要务,不肯追随美国通过降息帮助经济摆脱信贷困境的政策。但考虑到经济复苏的需要,欧洲央行也没有延续前一轮的加息周期,而是“按兵不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在能源方面,欧盟坚持的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最终将有助于减小外部能源价格变动对欧元区的冲击。为了应对食品价格上涨,欧盟也在适时地对其共同农业政策进行调整,例如取消实行了十几年的土地休耕规定和对大部分谷物产品征收的进口关税。近日又决定提高牛奶生产配额。
在加强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的同时,欧元区决策者们眼下重点防范的是所谓的通货膨胀第二轮效应,尤其是控制工资增长幅度。由于生活负担加重,一些欧洲工会组织近期纷纷提出加薪要求。欧洲央行担心,工资增长过快会进一步抬高物价,造成恶性循环。
俄罗斯:广施干预手段,但收效甚微
俄罗斯最新官方资料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为3.5%,比去年同期增长0.7个百分点。
从去年开始,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采取干预手段应对高通胀。
首先,俄罗斯政府利用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增加黄金储备等金融手段,减少货币流通量,以遏制物价上涨,缓解通胀压力。其次,俄罗斯政府通过进出口调节,提高或降低部分产品税率,进一步保证国内市场需求。第三,俄罗斯政府对食品实行了有效的价格干预。俄政府日前宣布,将动用150万吨小麦,择机投放市场以平抑价格。此外,俄罗斯政府还对低收入弱势群体发放了食品补贴,并提高养老金标准。与此同时,俄政府还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政府上述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货膨胀,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俄罗斯在对进口商品大开“绿灯”的同时,也加大了其对国外食品的依赖性。
俄罗斯财政部、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和中央银行官方暂时还拒绝承认今年政府控制通货膨胀(8.5%)的失败。但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专家预测,2008年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将至少是政府预测值的1.5倍。
根据俄新社采访的一些专家的评估,未来几个月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将减缓,但是未必能低于10%,即高于此前官方的预测。
同时,专家不排除5月份出现新的问题,届时冻结主要食品的协议将会到期。纳多尔申说:“很可能,价格将会放开。”
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3月初以来一般性食品价格,比如奶油、葵花子油、饼干、面条、稷米和面粉的价格上涨了2.6%至5.4%(从3月18日至24日上涨了1%至2.3%)。
从3月18日至24日的一周内,在15个地区的部分面包价格上涨了3%甚至更多。
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同样认为,取消价格限制食品将会大幅涨价。他们预测今年的通货膨胀将超过10%。该银行俄罗斯首席经济学家利索沃利克表示,他们预测的通货膨胀为10.6%,可能未来还将调高该数字。
Troika Dialog公司分析师基里尔o特列马索夫表示,他们的预测为10%。他说:''''我们暂时不改变预测,但是存在提高预测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指的是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料仍保持高价格。特列马索夫强调:“我们认为,去年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今年第一季度这一走势仍然存在。”
日本: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日本上周公布了一系列经济数据,2月份全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1.0%,市场预期为增长0.9%;2月份失业率高于市场预期,总体家庭支出与上年同期持平。该国核心 CPI在近期上升主要是由于商品价格上涨所致,而不是实际需求上升的关系。日本通货膨胀上升,恐将进一步抑制消费者支出,并提高滞胀的风险,从而可能破坏日本央行的利率正常化进程。
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成员Atsushi Mizuno指出,即使日本经济出现衰退,物价上涨的势头仍然难以扭转。因为这轮物价上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上升推动的结果,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关系并不大。
韩国:限价、减税、补贴
韩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3.6%,升幅低于1月份的3.9%。2月份CPI较上月上升0.4%,1月份升幅为0.5%。市场预期为上升0.6%。
韩国2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为6.8%,创2004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作为全球第十三大经济实体,韩国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因而全球商品价格大涨一直令韩国深受其害。
韩国企划财政部(Ministry of Strategy and Finance)发言人Kim Kyu Ok近日表示,当前市场状况表明,采取措施应对通货膨胀是紧迫而且重要的。
韩国总统李明博(Lee Myung-Bak)调整了复苏经济的顺序,不再将实现7%经济增长率作为主要目标,并试图通过减税、放宽规章制度及民营化等方法转换经济结构。同时,为了应对国际油价上涨和消除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课题。
3月21日,韩国宣布一项紧急决定,将取消小麦和玉米等70类价格敏感商品的进口关税,来遏制通货膨胀。作为努力减轻不断增大的通货膨胀对消费者和公司压力的一部分,韩国将削减包括汽油在内的4种石油产品的进口关税。从4月1日起把汽油、煤油、柴油和重油产品的进口关税从3%削减到1%。
韩国企划财政部的官员说,关税减少将很可能在韩国国内导致更多的市场竞争,这样就迫使统治国内炼油工业的4家当地作业公司长期削减他们的石油产品价格。削减石油产品进口关税的这项举措是韩国政府在原油和其它日用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中加强制服通货膨胀努力的一部分。
面对物价上涨,韩国政府出台措施,对大米、肉类、蔬菜、鸡蛋等50种日常生活必需品进行“特别管理”,通过监控来避免价格异常波动,减轻价格上涨对低收入阶层的冲击。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将对公交、自来水、电力等公共产品的价格实行冻结,并由政府与相关运营商协调有关价格和补贴问题。政府还决定从4月1日起降低谷物、原材料、农产品和石油产品等82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并对其中的7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以缓解国际能源、食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此外,政府还将对畜类养殖农户提供饲料补贴以稳定肉价,并对城市低收入者提供低息贷款。
韩国央行(Bank of Korea)行长李太成(Lee Seongtae)28日表示,各国央行应努力防止住房市场泡沫的形成,重点调控目标在住房的供应和需求,这令有关韩国央行近期降息的预期降温。李成太称,近几年来的低利率环境和通货膨胀增加了投资者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兴趣,而全球家庭债务的快速增加则导致了泡沫的形成。为防止未来出现这种泡沫,各国央行需在微观层面采取政策措施,重点调控目标在住房的供应和需求,同时需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
印度:减税、废税、禁止出口
2月份,印度通胀率已升至近十个月来的最高水平——5.92%,这使得印度央行降低利率、减缓经济发展步伐的计划更难实行。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说:“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将不断加大。”
近日,印度联邦政府下调了食用油和大米的进口关税,遏制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据财政部发布的官方声明称,政府将毛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目前的45%下调到了20%。精炼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52.5%下调到了27.5%。政府还将毛菜籽油的进口关税从75%下调到了20%,将精炼菜籽油的进口关税从75%下调到了27.5%。
政府已经废除了成品米和半成品米的进口关税。
政府又禁止出口任何的食用油,与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一道积极确保国内供应稳定。印度总理Manmohan Singh的政府已经控制大米和小麦出口,并禁止一些商品期货交易,希望在2009年大选之前放慢通货膨胀。
泰国:稳定价格
据泰《世界日报》报道,泰国商业部公布2008年2月的通货膨胀率比去年同期增长5.4%,创下自2006年6月来的新高。
商业部已要求部分品种的商品供应商在未来3-6个月内稳定售价,相信通货膨胀率将趋向稳定,同时表示尚不会修改全年通货膨胀率3-3.5%的目标范围。
泰国财政部将08年GDP增幅预期由5%上调至5.6%
菲律宾:商品价格上涨下半年消退
菲律宾国家统计局宣布,菲2008年2月的通货膨胀上升到5.4%,比去年同期的2.6%剧增,也超过今年一月份的4.9%,是2006年十月份以后的最高水平。
菲律宾央行(Bangko Sentral ng Pilipinas)行长Amando Tetangco 近日表示,该行维持08年通货膨胀目标3%-5%不变。
但他表示,央行必须关注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Amando Tetangco称,央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对导致价格上涨的供应面冲击采取干预行动,但必须关注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第二轮效应。
他表示,通货膨胀前景仍然面临石油与商品价格上涨的风险,但央行目前预计这种涨势会在下半年消退。
他还表示,央行将继续监控物价走势,以保证该行对物价的准确评估。
巴西:推竞争 加薪水
巴西去年通货膨胀率达到4.46%,比2006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饮料价格涨幅达到10.79%。
去年,巴西政府鼓励电力行业进行竞争,促使全国平均电价下降了6.16%,对遏制通胀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政府还限制汽油、固定电话费和公共服务等行业大幅提高价格。与此同时,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大幅升值,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此外,巴西企业每年都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以保护劳动者利益。据巴西官方公布的数字,去年巴西有超过70%的企业对员工工资的调整幅度超过物价上涨水平,工资累计上调幅度达到18.6%,远远高于同期通胀率。
阿根廷:加大补贴
阿根廷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9%左右,而部分经济学家则认为阿根廷去年的实际通膨率在15%至20%之间。
首先,阿根廷政府为了稳定公共产品价格而增加财政补贴。面对物价大幅上涨势头,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产品的补贴力度。据统计,去年阿政府对公共产品提供的财政补贴高达146.26亿比索(1美元约合3.14比索),比2006年猛增了125%。
其次,阿根廷政府严格限制本国一些农产品的出口,以确保国内市场需求。阿根廷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但为了确保国内市场的需求,政府接连出台措施限制小麦、玉米、牛肉等农产品的出口。
此外,阿根廷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灵活措施。例如,阿根廷政府最近采取“选择性降息”的方法鼓励农业和出口企业扩大生产,通过增加市场供给减轻通胀压力。
亚洲通货膨胀压力不会在短期内缓解
尽管有关全球经济放缓的议论不绝于耳,但油价仍在继续上涨,且食品供应的瓶颈难以解决。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分析师Mirza Baig称,此前人们预期通胀率将在2008年中左右触顶。“当然,前提是油价以及小麦和大豆等的国际价格必须稳定在目前水准。但可惜的是,这些价格目前并没有趋稳的迹象。”
纵观整个亚洲,房租或食品价格并没有任何放缓迹象,这正在加剧整体通胀,并推高薪资。软性商品方面,小麦价格近14个月来上涨了120%,目前处于纪录高位。
野村证券分析师Tomo Kinoshita表示,中国呈双位数的经济增长向其它地区输出通胀,将加剧亚洲通胀压力。随着薪资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高亚洲其它地区的物价,这种情况在2009年将尤为严重。还有,亚洲正在成长的中产阶层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该阶层的壮大将刺激商品需求上升。这尤以中国和印度为甚。乐观者仍认为价格走势可能会在2008年中时改变方向:美国经济放缓导致需求减弱,加之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下降,将共同压低通胀。“全球需求趋于疲弱的前景应有助缓解这些压力,我们预计这种情景最早在第二季就可能到来,油价最低可能跌至80美元,”渣打银行驻香港分析师David Mann说。“我们预计今年亚洲的消费仍将保持强劲,特别是大米、奶制品、小麦、原油和铁矿石的消费,”西太平洋银行分析师Sean Callow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