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银行收费免单通知
程志云
2011-03-18 15:10
订阅

经济观察网 程志云/文 3月14日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 

《通知》刚一出台,就在网络上惊起了一片叫好声。三部委的这一行动被媒体解读为是对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要求禁止银行乱收费建议的迅速回应。 

就在此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夏绩恩就建议修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取消屡遭各界广泛质疑的收费项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收费的具体服务项目,明确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从根本上遏制商业银行乱收费的行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副市长吴刚也提交了《关于清查和禁止银行乱收费行为的提案》,建议监管部门整顿银行经营秩序,进一步完善投诉、奖惩、考核、督查等制度。 

不过在叫好之余,就有报纸评论员进一步指出,仅靠职能部门一两次“免单”指令解决问题极其有限,而想要一揽子解决3000多种银行收费,关键是要将银行收费纳入政府定价范畴,给予严格的监管…… 

实际上,近年来,从跨行取款到小额账户再到零钱点钞费……每一次事关银行提价和收费都像是一场拉锯战,被诉诸报端,引起极大争议。 

全国两会似乎已经名正言顺的成为这场战争的另一个主战场。不少老百姓都希望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施加压力迫使政府明令银行减少收费项目,让“贪婪而强硬”的银行家们就范。 

不过,“将银行收费纳入政府定价”的观点还是引起了诸多银行家和学者的不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商业银行的基本定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地的商业机构。从商业化运营的角度去看,商业银行对于提供的服务收取中间业务费用是应有之义。 

事实上,就以市场一直普遍诟病的“商业银行将ATM跨行取款收费从2元上调至4元”事件来说。 

实际情况是,根据《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ATM跨行交易收益分配采用固定代理行手续费和银联网络服务费方式。持卡人在他行ATM机上成功办理取款时,无论同城或异地,发卡银行均按每笔3.0元的标准向代理行支付代理手续费,同时按每笔0.6元的标准向银联支付网络服务费。 

也就是说,按照原有的2元钱的价格来收费的话,客户每跨行取款一笔,发卡行就向装机行和中国银联缴纳3.6元,净损失1.6元。而这还不包括发卡行自身需要摊销的成本。 

近年来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每次当银行开始想要通过提价来打平成本或者赚钱的时候都遭遇到了银行客户们的顽抗。这也成为近两年两会上每每热议的焦点。 

一位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不无担心的指出,现在每每谈到收费问题,公众几乎都会把矛头指向银行。可现在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国内外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这些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客户负责、承担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商业化运作盈利,赢得股东的信任。 

不过,仔细阅读此次发布的《通知》或许你会发现似曾相识。早在去年8月初,银监会、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向各家商业银行下发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即规定商业银行人民币个人账户的部分基础服务应该免费。 

根据根据这份征求意见稿的思路,未来商业银行收费定价将分为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以及市场调节价三个部分。 

所谓的政府定价,就是少数项目按照国家定价目录规定固定价格,例如基础电汇的价格还有一些交易席位费用等等;而政府指导价是指,以政府指导价格区间,市场自主调节价格,例如贷款利率等;而市场调节价则完全由市场自主决定价格。 

由于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定位主要是商业主体。对其收费行为一方面要明确商业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涉及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部分基础服务实行免费;而另一方面,对市场定价部分,商业银行在测算各项服务成本支出的基础上,考虑市场供求、竞争状况、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自主定价。 

在这种思路下,未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中90%项目都将属于市场自主调节定价,也就是银行自主决定服务价格;而像开户费等基础性业务作为银行承担的社会义务则不再收取费用。 

但7个多月过去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还没有正式文件出台。或许是为了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三部委只不过是将“银行本来就应该免单”的部分以《通知》的形式单独发布出来,而未来银行该收费的项目还是要收的。 

实际上,按照商业银行未来差异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由政府全面定价的可行性也颇为值得怀疑。 

按照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等银行监管部门的展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各家银行对某项服务或产品将按照自身能力实现差异化定价,银行客户在购买服务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银行,甚至可以和银行进行讨价还价。政府参与定价既不容易操作也不利于银行客户的自由选择。 

而对于大多数银行客户而言,他们最大的怨气或许不是收费本身,而在于商业银行一边理直气壮的提高各类服务价格,一边依然摆出一副趾高气昂、居高临下、不胜其烦的服务态度。 

我们可以发现,从零钱点钞费到跨行查询、取款提价再到小额账户费……银行家们一味强自己的成本,一味强调收取费用的合理性,却完全忽视了强制改变这些银行客户消费习惯同时他们心理感受如何。 

我们发现,正是这几年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批评,监管层的监督催促下,商业银行才投入精力去改善窗口设置、增加自动化的存取款机、提供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提高客服电话的接通率……即便如此,银行扣费不提醒、客服电话广告多、信用卡对账单未按时发等诸多服务问题依然如影随形。 

我们会发现,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在通知提价之前,既没有提前做好公众教育,也没有广泛听取客户的意见。正是这种强制执行的官僚做派引起了极大的民怨。某种意义上,恰如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商业银行在商业化进程中才走了一半,身上依然带有垄断企业的影子。这种老国企的做派让他们没有视客户为上帝的切身感受。 

而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中所缺失的也不是定价权,而是一整套帮助客户以更低的成本向银行争取合法权利的机制。 

从长期来看,解决银行服务问题的办法或许是放开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不意味着放低标准),在一定区域内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而政府为银行客户提供成本较低的维权机制,与此同时,引入更多的中介机构帮助银行客户归集银行信息,提供外部评价、比较和监督机制。 

至于定价,就让消费者和银行去讨价还价吧。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