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倪壁东/文 过去的2010年是中国银行业丰收的一年,不过在这样的大好风光是否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却值得怀疑。
尽管2010年年报发布还在进行当中,但是随着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主要蓝筹股年报浮出水面,2010年股市的收成基本已经可以看到。截至2010年4月1号,Wind资讯统计数据对公布了年报的1269家上市公司进行排名,其中利润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六家属于银行业,其中工商银行以净利润1660.25亿元,连续两年成为A股最赚钱的上市公司。
这只是中国银行业2010年的大丰收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银监会日前披露数据,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平均日进24.63亿元。
这些的华丽的数据值得中国的银行管理层骄傲,因为在过去的2010年,银行业经历了多重考验。天量信贷的大幅缩水、央行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监管层高举巴塞尔三协议的监管大棒、还有支撑银行很大业绩的房地产相关贷款遭遇到政策寒冬。
在这些不利因素的打击下,中国银行业吸金威力不减,其背后的盈利动力值得探讨。
根据多家银行的年报发布会可以看出,净利润增长的背后动力来自于利息差扩大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利息差的收入,成为很多银行的吃饭的金饭碗。以农业银行2010年的业绩为例,其利息净收入占了营业收入的83%。
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中国银行业业绩的大好风光是否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上。因为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在现在的中国,银行业还在看天吃饭,这个天就是政策。
监管政策变动、融资政策的紧松、利率市场化的传言,还有对不断升高的准备金率的担忧,以及监管层取消银行多项手续费的通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未来银行业盈利的增长速度,而这些的决定性因素都是可归结为政策。
不过,从经济学家的预测看,中国的利率政策正走在加息的上升通道中,这对于吃利息差的银行业来讲,其未来这方面的收入有增无减;而在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尽管银行的资金业务规模受到挤压,但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将会上升,通过利率渠道传导至传统信贷,使贷款定价水平不断走高,这也将使得银行业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但是,不要忘记,政府高层已经把利率市场化列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金融改革措施,而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这将直接冲击到银行利息方面的收入。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成为悬挂在中国银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同样,中间收入也会面临着相似的政策风险。今年3月,监管层已经下发通知要求银行业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而对于其余剩下的3000多种银行收费,还有声音要求将银行收费纳入政府定价范畴,给予严格的监管。这让不少银行惊出一身冷汗。
不过,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之前少有人问津的中小企业贷款,现在成了各家银行主推的业务;而面对日益增长的私人财富,财富管理、私人理财成为了银行未来希望大展拳脚的蓝海;在内部管理方面,流程改造、资源整合成为一些行业领头者先行一步的尝试。
中国银行业未来还能靠天吃饭吗?在中国银行政策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下,恐怕那些靠天吃饭的银行可以风光一时,却难以维持一世,而那些积极转型并且付诸于行动的先行者,不仅能够在国内环境中适者生存,而且还能够走出国门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大陆到港澳台,再到海外,中国银行业一些强者已经在这样三步扩张的路线图上派兵步子、伺机而动了。
- 【市场观察】早评:经济数据成了空方的“探子” 2011-04-15
- “银行贱卖论”执着之外 2011-04-14
- 共贷141亿美元 国开行成中巴合作最大贷款行 2011-04-14
- 【快公司观察】天津普林:营收增长 利润大跌 2011-04-14
- 云南盐化一季度利润暴增 201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