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呼之欲出,美元超额投放以及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主要货币汇率的过度波动与无序调整,不仅扰乱了全球货币秩序,也将使各国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而中国央行突然加息则更表明捍卫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经济与财富的保卫战已经打响。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应该具有更加独立的自主性,而非被发达国家绑定,更不应该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失当埋单。依然极度宽松的全球货币政策推动全球流动性周期继续高涨。如果从2.5%的加权全球名义政策利率中扣除通胀率,从而得出实际政策利率,那么情况就会更加明朗。以CPI指数衡量,仍以GDP进行加权,目前全球通胀率略高于3%,这意味着全球实际政策利率是负值,约为-0.6%左右。而且,在过去6-12个月之中,通胀率的升幅超过了名义政策利率的升幅。从收益角度分析,负利率情况下,居民的储蓄行为不但无法获得收益,还将遭受损失。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会形成对房地产等具有财富效应投资品的追逐,即负利率会激化财富效应的显现,进而推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飙升,这就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当前的真实状况。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负利率时期,但这次确实全球范围内的。在一项经济学家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鉴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不稳定性,使得价格上涨趋势愈发强烈,如果价格政策不调整,数量政策调整效果并不大。
国内闸门没守住,国外也很难守住。美元主动贬值,人民币“被动升值”导致热钱加快流入。9月初美联储表示将推行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以来,美元对一篮子重要货币的汇率已下跌约6.5%。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1.74%,亦创出汇改以来最大单月涨幅。10月人民币更是接连创下汇改以来的新高。在全球量化宽松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入中国的境外短期资本大规模增加。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较6 月末的数据增加了1940 亿美元。在非美货币大幅升值下,以获利为目的的短期资本加速流入,是我国三季度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扣除9 月份贸易顺差168.8 亿美元和FDI 后,不可解释的部分大幅增长,显示有大量热钱流入的迹象;同时9月新增外汇占款2895.65亿元,较8月增加19.19%,创年内新高。新增外汇占款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反弹。从近期来看,我国仍面临较大资金流入压力,可能通过外贸、外资、银行等渠道传导,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
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国际基本金属、黄金、原油、农产品等期货持续走强,增加全球商品的生产成本和通胀压力的上升。8月以来,我国购进价格指数扭转前两个月的大幅下降趋势,环比上升了10.1%,9月再度攀升至65.3的高位,输入型通胀的不确定性增加,加大了我国通胀预期的管理难度。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性面临严峻挑战,货币供给不仅会受到内部需求增长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经济扩张的特殊影响,中国货币供给内生化趋势增强。尤其近几年,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和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较大。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达50%以上,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供应最主要的因素。从历史经验看,自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形成之后,通胀压力、资本流入、货币升值这种“不可能三角困境”也成为并行出现的问题。
中国如何兼顾内外平衡,如何兼顾短期增长与长期利益,采取何种“政策组合以趋利避害,将协调成本降至最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流动性的“蓄水池”。9月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M2/GDP将近200%左右,而美国这一比例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1倍左右。昨日央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尽管加息幅度不大,但表明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加强独立性和前瞻性的立场,对于“货币战争”,中国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准备。
- 德国指责美国间接操控汇率 2010-10-26
- 奢侈品企业发出警告:汇率战将影响行业45%销售 2010-10-26
- G20未能有效指引汇价 人民币兑美元价跌量增 2010-10-26
- “汇率战”疑虑未消 大宗商品全线涨势惊人 2010-10-26
- 赵庆明:美国不可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三个原因 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