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
张茉楠
2010-12-17 17:52
订阅

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周小川行长的 “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引发了人们的高度热议。的确,过快积累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超大的流动性“蓄水池”,也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重大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就外汇储备而言,一方面其规模不断累积,已经相当庞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为其寻找合适的出口和安全流向。中国似乎陷入了一个对外金融资产循环的怪圈。

外汇储备对一国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汇率至关重要,但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已经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自身经济的增长。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超常增长持续下去,经济增长潜力必将受到影响。

其次,外汇储备资产存在货币错配和负财富效应。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中国人均外汇储备从130美元上升到1772美元,人均外汇储备占人均GDP比重从13.7%一路攀升到48.8%,外汇储备已经构成中国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不成熟的债权国,中国无法以其自身货币进行放贷,大量贸易顺差带来了货币的不匹配和储备资产贬值的风险。

第三,增加货币管理难度,削弱宏观调控效果。在我国现行结售汇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外汇占款比例不断提高导致了央行冲销操作的空间变小,央行会透过提高存款准备金要求、发行央行债券或两者兼用,去“冲销”这些额外的结余以遏抑货币增长,因此,冲销的成本相当高昂。

此外,庞大的外汇储备不但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冲击,其自身管理也存在重大风险。当前外储的使用是一个分散的货币结构组合:既考虑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外债、直接投资等对外支付的结构,也参考了全球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既有政府类、机构类、国际组织类投资产品,也有公司类、基金类等资产,包括通货膨胀保护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等各类品种。在众多资产中,中国外储不断向主权货币国家的政府债券倾斜:在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形势最严峻的情况下,不仅连续4个月增持美国国债,稳居美国第一大债权国位置,5月以后更是加快了购买日本国债的步伐,而近期正逢欧洲国家债务融资高峰期,中国又在积极购买这些国家的债券。债务国家财政堤坝的巨大缺口和庞大的债务正吞噬着本国经济,也绑架了中国的国民财富。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金融业尚处于金融浅化阶段,在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在中国尚未建立起真正强大的本土金融市场之前,中国应该适当降低外储的规模,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对此做出调整,尽快建立发达的本土金融市场,扩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理顺投资与储蓄不畅的转化机制,通过增加国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财富重整,进而实现“藏富于民、藏汇于民”,巩固债权国的形成基础,同时提高国民的财富效应。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