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GDP下的幸福浮云
黄利明
2011-03-09 10:36
订阅

经济观察网 黄利明/  在重庆团的开放日上,薄熙来指出,发展不能仅仅追求GDP、财政收入,一定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核心位置、把民生摆在前边。经过实践发现,民生改善越多,百姓越受益,经济也越活跃、政府越有钱,经济越发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立竿见影。 薄熙来还提醒不要陷入“赚够了钱再发展民生”的逻辑陷阱。

当听至此的时候,心中一阵钦佩与认同,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省部级高官如此符合逻辑的介绍民生与GDP的关系,而不是那种暗地里将民生与GDP增速相对立的思维。

确实,有N多省市县,有着强烈的GDP增长的渴望,追求GDP已成为中国官场生态中最为明显的现象,因为它关乎着政绩、关乎着升迁。如今,GDP增长正是衡量各地发展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有了GDP就有了政绩;有了政绩,就能得以升迁。这种考核导向自然将各地的官员挤在这根独木桥上,犹如教育考试般唯分数论,素质就难以体现。

经过下地方调研后,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对此就深有感触。他向笔者指出,地方官员攀比经济总量和速度,而质量和效益、民生、环境,这些往往搞得比较虚。在GDP目标的发展上,有的高调一点、有的低调一点,但实际结果是不管高调、低调,都在下狠心投在经济发展的总量和政绩方面——就是GDP。

这就导致两个有趣的超越,一是年初,全国省市加总起来的GDP计划目标远远超过国家计划调控的目标;二是年终各地实际执行的结果又无一例外地超过各地的计划目标。所以,2010年GDP增速是10.3%,相对于国家既定8%的目标超过近30%,偏差巨大。

更为可怕的是,各地都喜欢这种超越感,进行总量和速度的堆积。

经济发展中,中央一直提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冀望在投资、出口之外的第三驾马车能超越,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投资可以用集权动员,出口可以用廉价劳动力支撑,但消费可是要让百姓掏真金白银——让国家掏钱可以,让百姓掏钱是难上加难,最重要的是,即便是百姓想掏也得有钱可掏。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重庆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将基尼系数指标列入“十二五”的目标当中,力争2015年全市的基尼系数由现在的0.42调整到现在的0.35。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一般情况下在0-1之间,0为绝对公平,低于0.2是高度公平,0.2-0.3是比较评价,0.3-0.4较为合理,0.4-0.5是差距很大,0.5以上是差距悬殊。

目前,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整体已经远远超过4%的警戒线至5%,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有数据显示,富裕的广东2009年基尼系数排在全国前列,高达6.5%。不管这个数据是否绝对准确,但是富裕的广东所凸显出来的贫穷是值得反思的。

30年改革之路,“十二五”齐刷刷抛出了幸福的味道,幸福广东、幸福宁夏、幸福重庆……各地都高喊着幸福之路,重视民生,居民增收。从参加去年的两会报道到参加今年的两会报道,“幸福”两个字的走热是我最直接的感受。我想这是好事,终于官员们开始关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评价了,但希望不是又一个形象工程和嘴上工程。

其实,幸福是什么,千人千面,理解是多角度、多维度,但对于百姓而言,就是我们经常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不变的诉求。以及保护环境、降低污染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的不光光是GDP增速下的钱,更要生活的幸福感。GDP不应是最重要的考核目标,而应为谋划百姓福祉的工具,否则有了GDP,幸福依然是浮云。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