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控制”房价不如说“保涨”
宋尧
2011-03-31 07:26
订阅

经济观察网 宋尧/文 各地此前有些高到离谱的房价控制目标似乎迎来了转机,3月29日晚间,最新公布的北京市房价调控目标首次体现了降价的趋势,一句简单的稳中有降,或许将改变普通民众对今年楼市走势的预期。 

而住建部也在同一天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确定年度房价控制目标时考虑社会意见,已发布的城市应酌情调整。 

形势峰回路转,充满了戏剧性,而在当天之前,各地的房价控制目标还朝着15%的大关而去。 

不过,在为此而高谈阔论之前,我们是否能说清楚,房价控制目标到底是什么呢?在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中,它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细细分析后的结果恐怕不令人乐观。在笔者的心中,房价控制目标是如此的虚不着调,它在此轮房地产调控中,或许属于最没有实质意义的一条政策。 

暂时抛开那些行政干涉市场之类的争议,即便政府真有心去干涉具体的房价,那首先的做法应当是将房价控制目标视为纲领。先定目标,后制定实现这个目标的办法。 

但实际过程并非如此。限购令,查税,紧逼开发商资金,严查房地产税费,控制土地价格……似乎在多项政策已出台并执行之后,政府才开始考虑要公布一个目标:今年的房价到底要控制在哪个范围之内?这显然有些本末倒置。这好比你请客吃饭,却在大家点完菜之后,才公布一个所谓的请客预算,试问:这个预算还有什么用处呢?几乎是一开始,房价控制目标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只能做做样子,并没有实际意义。 

当然,即便这一目标的出台过程与楼市调控的具体手段完全脱节。但仅就单一的公布目标这一行为而言,也是可以起到表表政府姿态,稳定稳定人心的作用。这或许是当初“国八条”作出此项规定的意义,让地方政府表个态。 

然而,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让楼市今年进入下降通道的可能性极大,对照2008年的经验,这显然是地方及中央政府都无法承受的结果。而原本用于表姿态的房价控制目标,却寻得另一处用武之地——稳定预期。 

中央已出台的措施显然是必须执行的,但政府层面最多也仅是希望价格微跌,没人愿意见到楼市的崩盘。而影响预期,则是消除调控措施影响最方便的手段,于是乎,各地10%-15%的房价控制目标纷纷出炉。这与其说是房价“控制”目标,不如说是房价“保涨”目标。 

指责地方政府的选择自然很容易,但今年地方政府的财政的确要经历严峻的考验,尤其在背上保障房建设、节能减排等等诸多任务指标之后。而在大环境不变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设法稳定自己的财政收入最大来源——楼市及与之相连的土地市场。 

不过,地方政府显然用力过猛,北京的目标公布之前,各地普遍位于10%-15%区间内的房价控制目标与2010年的全国平均增长相差无几。真是这样的话,还要调控做什么呢?这自然令中央及社会民众不满。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住建部通知的下发。北京控制目标的意外之举,看来也是在参透上曾旨意后的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住建部的通知说得委婉客气,“酌情”而已,“国八条”前那约谈问责的狠劲全然无踪。北京市的房价控制目标也是“稳”字当头,“降”字在后。 

自然没有必要真的逼开发商降价,事实上,仅仅通过调高郊区房的供应比例,利用保障房的供应大增的数据统计,北京市就很容易收获一个统计报表上房价小幅下降的结果,但政府本身却不至于遭受真正的财政损失。 

问题是,事情真的会如此发展吗? 

有时候,决定市场走势的还真是无法琢磨透的预期。没有多少人会去细细分析政府到底想说什么,仅一个“降”字,就有可能让市场疯狂。而摆放在“降”之前的那个“稳”字,几乎不会有多少人注意。一旦市场上形成了降价的预期,大多数人的选择只会有一个:想买,也憋住不买,2008年楼市陷入冰谷的景象记忆犹新。 

真要走到那一步,事实上已被土地财政绑架的地方政府,其命运则令人堪忧。而多数的民众,显然也将是市场上的失败者。 

原本用于稳定人心的一个边缘化政策,在经历如此博弈之后却可能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而房价控制目标,却也从过高的区间定位这一极端表现,滑落向降价的另一个极端。 

人人都以为自己可以独自决定自己的命运,但结果却往往是被完全相反的事实裹挟前进。这是市场,即便是政府,也必须遵守这里的游戏规则。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