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不要用勤奋对冲制度设计

  
作者:姜汝祥
发布日期:2008-02-28
姜汝祥

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Jack01@myzion.com

  做公司之后,哲学家的书就基本不看了。但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却喜欢讲哲学家罗尔斯的分粥理论,那是他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做的一个比喻。

在这个比喻中,罗尔斯把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那如何分呢?罗尔斯罗列了五种分粥法:一,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结果可能是谁负责,结果就受谁的主观意愿影响,比如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二,大家轮流坐庄,每人一天。这样不仅会导致上面的问题,即负责的人以权谋私,而且可能会导致怨怨相报;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也许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他总有偏爱吧?时间一长,分粥又会变得不公平;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粥分完毕,粥也早就凉透了;五,分粥者最后喝粥。所有人把粥领走,分粥者最后取。

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是第五种最好。但我们为什么要在企业讲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发现,目前有很多企业陷入“勤奋过度,效率低下”运营状态中,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是在按前四种方式在“分粥”。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用勤奋对冲制度设计。他们普遍认为,勤奋奉献的人治,比利益制衡、自动自发的法治好。更可怕的是,有的企业还片面地把这当成学习华为 “床垫文化”精神的结果,把这与艰苦奋斗,与奉献牺牲,与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大力宣传。

当然,我深知,这种现象是有传统原因的。事实上,中国传统小农文化一直对勤奋有着特殊的偏爱。想想吧,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下,你惟一能够做的,就是勤奋地精耕细作,就是不计代价地开荒造土造田,这就是所谓的“勤能补拙”吧。这种思维方式自然会影响他们“分粥”,在一个小农家庭文化中,如何“分粥”并不重要,把分粥过程“情感化”、“道德化”很重要。大家先成为兄弟,然后再分,一切就简单了,这就是所谓的“以德分粥”。

但市场经济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市场经济并不强调勤奋,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创造客户需要的结果。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勤奋地生产而卖不出去,那叫库存。反过来,不生产,但掌握了客户(比如沃尔玛)需求,却能够做世界首富。

拿分粥事件来说,分粥的人是生产者,接受粥的人是客户。你如何分不重要,让客户满意这很重要。因为粥本身是一种利益,分粥者要通过分粥的结果,来交换大家对他的认同或服从。所以,在这里,分粥者的目的就是要用公平结果来交换其他人的服从。谁有这个能力,谁就来分,谁就能够做领导。

懂得了这一点,对企业权力的来源就清楚了。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表面上是任命来的,但实际上,这个权力是用来服务员工或客户的。你提供了外部客户需要的结果,你就有权力从他那儿获得金钱回报。你提供了内部员工需要的结果,你就有权力从他那儿获得服从甚至尊敬。否则,就要被员工或客户用“脚”炒掉!

由此,管理者(分粥者)立即就明白,他最大的资源并不是粥,那是表面的资源,也是最靠不住的资源,会因为你分得不好,就要立即下台。分粥者最大的资源是设计制度,不同的制度下,自然有不同的结果,分粥者就是要设计出那个最优的结果。在这里,粥只是一个载体而已。一旦你懂得生产公平的分粥制度,你就自然懂得分任何东西给任何人。

反过来,如果管理者不懂最大的特权是生产制度,反而认为真正的资源是粥。那就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下功夫,去用情感,用人际关系,用权力,用谋略,用封闭,甚至用诡计来搞定接受粥的人,这样的结果又是什么?不仅自己累得要死,而且还做不大,更可怕的是,自己被自己感动,把这一切上升到“艰苦奋斗文化”,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便是人治文化为什么在中国企业随处可见的原因。

当然,在一个企业的创业初期,勤奋与牺牲那是基本的出发点,制度的建立是对企业发展阶段的适应。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尊敬华为“床垫文化”的原因。没有这种文化,就没有中国一批批民营企业的崛起。但我想,任何一家渡过创业期的公司,都不应当把“床垫文化”当成公司的主流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本质上是自上而下的“自我为中心”的精英文化,这种文化最大的问题,在于用勤奋来对冲制度设计,长期把企业停滞在人治文化的泥潭。

在我看来,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让员工有尊严的公司。就像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说的那样,你想要照顾好你的顾客,你首先要照顾好你的员工。而法治的基础是什么?员工的尊严来自于何处?答案是工作合约内容的遵守与执行,以及合约外的自由 (比如下班后的自由)。这是法治的前提:没有约定边界与退出自由的制度,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

当然,这一切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想另一个结论也是成立的,那就是,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没有创业初期很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加班,甚至牺牲周末时间来超越竞争对手,来获得客户的认同,想成为优秀公司是不可能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不太尊敬那些垄断企业的原因。

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任何一家公司,一旦渡过了创业期,却永远想靠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加班,甚至牺牲周末时间来超越竞争对手,来获得客户的认同,我想那也绝不可能成为一家世界级优秀公司。道理很简单,公司努力的方向错了,他们不是在如何生产 “分粥的制度”上下功夫,而是在粥上下功夫,继续通过原始的情感管理方式,或政治家式的谋略管理来进行规模的扩张,这样的方式也许可以维持,甚至获得短期的进步,但致命的伤口却会越来越大,那就是人均效率的递减而不是递增;那就是领导者的才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那就是组织凝聚靠的是亲信,而不是职业化团队;那就是企业的未来靠的是某个人,而不是企业的制度与文化。

而这一切,正是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正规化、持续化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8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