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1-20
陆克文
订阅

艰难岁月各国领袖理当共度

经济观察报 陆克文/文 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全球经济,世界各国政治领导人必须在2009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协调彼此的政策。各国政府已经在各自考虑或实施一些经济刺激方案了,但如果没有全球性的空前合作,这些方案的总体效果就不会好,全球经济恢复的速度也会减慢。更糟糕的是,各自为政的行动会越来越带来各种以邻为壑的政策,这些政策也许会加剧而不是缓解目前的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为了防止当前的危机产生最坏的结果,各国在2009年应当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其规模至少应达到全球经济总量的2%,即1.2万亿美元(约合8820亿欧元、7980亿英镑)。经济学家还认为,人们对经济灰心丧气,这很可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经济的“去杠杆化”使得资产的名义价值下跌,进而导致人们收入下降、失业率攀升,使经济困境不断加剧,而如果发生这一情况,各国还要投入更多的财政刺激资金。

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孤立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有的是改变货币政策,有的是宣布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但事实是,这些措施的成效大多不会在2009年显现,而是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而且,有的国家是把曾经宣布过的财政刺激措施重新宣布一次,像这样的措施不会产生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而且单个国家采取的措施毕竟作用有限,不可能实现国际联合行动可以带来的效果。

联合行动可以带来显著成效。首先是现实的与心理的成果。一国实施的刺激措施可以对其贸易伙伴产生影响,从而带来更大的促进效果。但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可能在无心之间造成汇市与债券市场的波动,而联合行动有助于减弱这种波动。

其次,联合行动可以有效地防范以邻为壑的政策。一些保护主义的苗头已经浮出水面了,这是令人担忧的。在2008年上半年,反倾销案件数量增长了40%,各国也在悄悄地不断提高关税。虽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都负有关税承诺,但即使在这些承诺的限度之内,它们仍有提高关税的余地。假如所有国家都把关税提高到各自的“承诺税率”(各国的WTO承诺所规定的最高税率),中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商所面临的关税将比当前的水平高一倍。当前还有一个遗留问题,就是如何结束多哈回合谈判。这一谈判的停滞不前表明,各国仍然未能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政治意愿。

再次,国际合作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这场危机对发展中国家有重大的影响。这场危机并不是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但它们却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各个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已经使得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机会减少。而且,目前的金融危机还影响了信贷流动,这表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借贷利息大大提高了。这么一来,许多发展中国家连现在的财政赤字都疲于应付,要采取发达国家正在考虑的那种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更是难比登天。2007年,各个跨国性发展银行借给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总额为410亿美元。世界银行近期决定将其贷款额增加三倍,各个发展银行都应向它学习,大大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发达国家必须增加援助,延长互惠外汇信贷的期限,IMF也必须扩大其短期流动性便利措施的规模。

采取国际协调行动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本次危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可以一方面实施短期所需的刺激措施,促进2009年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实施长期所需的措施,提升全球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并加快世界经济向一种碳耗量较低的经济转型。

针对本次危机制定一项全球性的应对方案,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好消息是,去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在华盛顿召开峰会,今年4月还将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会议,通过这样的会议,各国可以建立有效的联合行动机制。这意味着,主要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将展开联合行动,这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遭。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占全世界的85%,贸易额占80%,人口占三分之二。

眼下,G20的各国政府有如下任务:议定各自在2009年需要提供的刺激资金,以避免各国的私营经济萎缩以及因此带来的失业率上涨;什么样的刺激政策才是最好的,最能平衡短期与长期的经济需求,各国需要就此达成共识;协调这些刺激政策的执行工作;制定一项中长期的善后战略,以确保我们在挺过本次危机之后,不会又陷入长期通货膨胀的泥潭。

这些措施都需要各国政府进行前所未有的政策协调。倘若我们失败,后果将十分严重。如果我们奋起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将不仅能缓解长期失业带来的影响,而且可以开始建立一种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这种新模式正是全球化的基本力量所一直在呼唤的。

作者系澳大利亚总理

作者提供英文稿件,刘波翻译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