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为何遭人忌惮
魏黎明
2011-02-28 12:16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魏黎明 原定20亿,结果花了2000亿,这就是广州“节俭办亚运”的做法。仍在自我吹嘘办了一届最成功亚运的人们,就好像一个魔术师,说向你借一根稻草,结果却牵走了一头牛。

除了惊叹于魔术师们变戏法的精湛技艺之外,丢了牛的苦主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在这个正在高喊着“幸福”口号的南粤土地上,丢一头牛又算得什么?或许是受到香港立法会否决政府办亚运提议的启发,广州“两会”期间也有一些微弱的声音在质疑:广州办亚运超支这么多钱,人大审核没有?民意还要不要尊重?马上就有官员出来回应:如果都按照香港的方式去做,那亚运也就办不成了。

问题来了:曾几何时,公开成了效率的敌人,而为了效率似乎就只能牺牲公开。

三十多年来,提倡“效率优先”的改革成就巨大。种种有关中国效率的称道也由此而生,有人甚至将此概括为“中国模式”,言下之意是,行政上绕过繁琐的公开程序而快速决策的效率,值得我们长期坚持和巩固。

这场改革的另一个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截至目前,先富起来的人有多少,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答案并不确切。然而一个直观的印象是,我们的政府已经先于民众富了起来。

改革初期,就那么点家当,一个穷政府再怎么折腾,结果也只能是更好而不可能更坏。但是当穷政府变成富政府,民众的钱怎么花,是不是应该给主人们一个起码的公开的交待?

令人遗憾的是,与政府在某些事情上的超高效率相比,在另一些有关尊重民意、有关公开公正公平的表现上,却总是差强人意。譬如,广州亚运“胜利闭幕”数月之久了,有关亚运账目却还在等待“适时公布”。

神马公开,除了效率,统统都是浮云。然而这种效率就真的有效率吗?是不是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浪费和腐败?

在广州,一项在公车上装载GPS以防止私用的决策即将成行。据悉,仅此一项第一年就要花去纳税人5亿多元,而后每年还需1亿多元维护费用。此举看似顺应民意,然而民众却开心不起来。因为,有关监测结果只掌握在监察局等行政机构自己手里。就好像民意呼唤多时的官员财产公开一样,迄今也只申报不公开,这难免要让人们心生狐疑。如果广州真的能用几个亿买来公车私用的彻底杜绝,民众或许也会勉为接受。然而,这种从头到尾不公开的政府决策,其结果往往都要与我们的良好愿望背道而驰。

事实上,从广州媒体发达的现实考虑,如果能够引进媒体参与监督,政府将公车使用情况一一记录在案,并全部向媒体公开,其结果,非但这笔巨额投入可以省下来,效果恐怕也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然而很明显,有些地方,政府宁愿一肩承担这份辛劳,也不愿意劳动媒体大驾。对于总理在去年全国“两会”的讲话,他们总是停留在认识上。总理说,“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就必须公开。只有打开门窗,屋子才会亮堂起来。然而,有些决策者似乎天然地拒绝公开,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即是效率,似乎公开真的就是效率的敌人。

事实是,公开不是效率的敌人,而只能是贪腐和浪费的敌人。然而,或许正因如此,公开才会如此引人忌惮。事实确乎如此。如果魔术师手里没有了障眼布,戏法也就变不下去了。而一旦有了“不公开”这块障眼布,什么奇迹都的一一上演。

于是,作为观众,我们就只有坐着欣赏的份。目瞪口呆之余,也不能忘记适时地鼓掌、喝彩,以示“幸福”。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