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和遏制严重通货膨胀
尹中卿
2011-04-25 10:12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尹中卿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同时,在刚刚度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等多重任务。我认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和遏制严重通货膨胀。

怎样认识物价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物价上涨通道。去年以来,物价上涨由食品向非食品、由消费品向服务类领域不断扩散。生产资料价格、消费品和服务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今年第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2%,食品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1%,居住价格上涨6.5%。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物价涨势之猛、范围之广,已经不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也不是单纯的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明显的通货膨胀。

怎样分析通胀成因?

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全球主要农产品减产、美元贬值引起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我国资源、能源、土地、人工等各类要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最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经济过热。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拉动我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2010年M2余额占GDP的比例达到182%。

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但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万亿,同比增长25%;人民币新增贷款2.24万亿,3月末M2增长16.9%。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投资和货币信贷投放超常规增长对物价的影响最终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怎样判断通胀走势?

从目前经济和价格运行情况来看,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回落,有利于保持今年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也不少。初步测算,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在2.5%以上。在今后一个时期,导致这一轮通胀的原因不会消除。

从外部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还将继续,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进一步走高。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库存量均比上年度下降,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大豆、小麦、玉米、棉花的产量均低于需求量。近期中东、北非特别是利比亚局势动荡以及日本大地震,进一步形成了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从国内看,成本推动压力成为长期趋势。今年适逢地方政府换届和“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较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再加上国外大量热钱流入、国内一部分游资投机炒作,不仅会推升国内相对短缺商品的价格,同时也必然加剧社会恐慌心理。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通胀压力越来越大,通胀预期越来越强。许多人担心今年能否将CPI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预期指标4%左右,还有人担心因经济过热会不会发生剧烈的、甚至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有人担心如果CPI压不下来,GDP速度继续下行,两者碰头后,会在今年演变为滞胀。

怎样遏制严重通胀?

通胀猛于虎。我们必须把遏制严重通胀作为首要任务。对策有: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收和消化不断增加甚至被动超发的货币;密切关注境外热钱流入和境内投机资金流向,防止借机炒作造成价格异常波动。

二是保障市场供应。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择机扩大国内紧缺物资进口调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三是强化价格监管。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继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严禁擅自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规范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中远期交易,遏制过度投机;强化价格执法。

怎样化解通胀影响?

这一轮通胀主要表现为食品和居住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比较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发补贴,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二是提工资,实行收入倍增计划,不断增加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员的收入水平。

三是减税负,推进在生产环节纳税向消费环节纳税的税制改革,大幅度降低生产、流通环节税负水平;进一步清理各种涉企收费,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抓紧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者税率。

(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