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李晓西:应对危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发布日期:2009-03-10
作者:李晓西

经济观察报 李晓西/文 对经济政策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很复杂。有时,短期是重要的,长期也是重要的。有时,短期重于长期;有时,则是长期重于短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政策具体分析。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不能离开具体问题,就断然地肯定短期重于长期,或长期重于短期。我试具体分析几对关系:

第一,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哪个更重要,涉及到长期与短期。就业是政府最大的管理责任与目标。就业状况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改革开放成败。有人认为,长期的结构合理化重于短期的就业问题,我是不能同意的。这涉及到对危机严重性的判断。我认为危机既然很严重,而且在持续加重,那么,生存问题就成为最重要的了。生存问题,说穿了就是体现为就业问题,这是最重要的。此时,不能过于强调结构调整,不能过于强调淘汰落后。此时还一味地认为关闭一批中小企业有利于升级换代,就可能要犯大错误。现在,必须强调就业第一,保增长目的就是要保就业,扩大内需必须要减少失业。而结构调整的范围却一时难以界定,究竟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所有制结构调整?抑或是分配结构调整,还是别的什么结构调整?如此紧急情况下,要抓最紧要的和抓最明确的事情为好。

第二,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有人认为,现在扩大投资是不对的,如果扩大投资,投资方向仅在国有经济上,则更是有问题。这样下去,是强化旧体制,强化行政干预力量,而根本还应在扩大消费需求上。这个观点正确,但也要具体分析。首先,扩大投资,对于解决危机是必要的,也是及时与有效的。如果没有扩大投资,单靠消费扩大,解决不了危机深化的压力。因此,不去投资,只顾长期而不顾短期也不行。但是,投资方向若全集中在国有经济上,集中在高技术项目上,而不去支持承担中国经济就业主体的民营经济,就不能真正拉动内需,这肯定就有问题。因此,我认为,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要双管齐下,同时,投资也要真正做到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我觉得,当前这场危机病需要吃止痛药和止血药,但究竟是补药,还是毒药,对药性做出判断是复杂的,对药性效果的判断也是困难的。我下乡时听过一句话:细辛不过钱,过钱命不全。但有的高明中医,恰恰细辛过钱治好了重病。

第三,解决危机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这场危机是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是市场经济的失败,因此,要加强政府干预,甚至恢复计划体制。这种理解肯定有问题。危机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的方案也应该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和金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并表现为政策手段,这肯定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别忘记,我们搞过几十年计划体制,其结果比现在出的这些问题严重得多。另一方面,我也想说,虽然体制改革是解决危机尤其是从根本上解决危机的思路,但全靠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可能解决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为救急而施行强化行政干预的措施,也可以接受。但是,一旦情况好转,就应当撤销不利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急措施。1998年香港政府进场购买股票与改定规则,欧美指责说香港偏离了自由市场经济,但一年后就没有攻击了,香港政府把手中的股票也出手了。美国人当前要用财政强化私有银行,有人说这是社会主义国有化,美国专家感到好笑,因为,这完全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形势好转后政府就脱身了。同样道理,中国在应急处理中,加强政府干预的一些做法,也不必过于担心。我们不怕应急时退一步,我们要关注必要时还须进两步。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应力求保持清醒头脑,形成明晰的改革思路,并寻求推出改革措施的适宜时机。当然还要指出,中国政府的行政干预历来很强,因此,为应对危机的必要干预与过分干预要区分开,不能借欧美国家加强政府干预就误认为中国政府要加强全面干预。这些关系很复杂,要具体分析,也要高度关注,当心旧体制复归。此时,如果能提出既能有效解决短期问题、又能同时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那是最高明的,最有创造力的。

第四,危机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有人认为,这次中国经济受连累,就是因为美国经济出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麻烦,因此,不能再坚持或进一步地对外开放了。这个观点肯定太偏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参与国际竞争,当然不能自废武功。历史证明闭关锁国是一国越来越弱的基本原因之一。对外开放中会有得有失,这也是事实,但总体上是得大于失。我们绝不能因为这场国际性的危机,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传递,而否认全球化,进而否认对外开放。长期国策,不容动摇;坚持开放,求利防弊。当然,短期内在对外开放具体政策上的调整,不能一概否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管理研究院院长)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