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责任,中美战略对话就有新成果
经济观察网 易鹏/文 当极富个人魅力的奥巴马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发言的时候,说出中国的先贤孟子的“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全世界的华人肯定都会为之一振。无独有偶,希拉里和盖特纳联名发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用了 “风雨同舟”;在希拉里的发言中用了“人心齐,泰山移”,盖特纳用了“同舟共济”。
这系列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的词汇,从这些美国核心人物的口里不断念出来的时候。一方面说明了美方的高超的公关技巧,让中方感觉到美方的诚意,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奥巴马借用姚明语言的一语双关。确实,单纯从昨晚(北京时间)中美双方的幕僚写的演讲辞的水准来看,美方在第一回合可以说已经完胜中方。还有最重要的方面,也间接证明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上一层楼了。中美之间彼此合作的价值愈加重要,否则也不会第一次有美国总统亲临会场致词了。
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议题比以前更广,已经不单纯局限于经济话题了。核扩散、热比娅都进入对话议题,以前从不参加的美国国务卿这次可是主导这次对话,为此中方也增加了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与会。但这次对话中最核心的话题之一,肯定是关于气候变化话题。在对话的前一周,美国的两位华裔的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访华,重点也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攸关两国现实经济利益。随着今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临近,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完全应该。也可以说,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能否在气候变化议题中取得突破,可以作为判断中美是否有大国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
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共识,最核心的三方就是中、美、欧。中美欧之间如果对这个会议不能有共识的话,那么这次会议要想有什么突破,难度极大。中美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排放总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40%。由于温室气体控制的跨国性问题,中美之间不带头去减排,全世界的减排目标就是喊口号,不会有太多意义。目前的中美之间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各自有自己的出发点。中方一再强调要按照《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推行减排目标。认为目前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以前长期的工业化造成的。现在要有中国这些发展中国来共同卖单,那是千万个不愿意。而美国认为,中国在现阶段中并没有承担减排义务,通过不公平竞争抢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中美各自打点小算盘也完全可以理解。中方必须要保护自己的发展权,一下子节能减排的太厉害,也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美方提出用碳关税来惩罚中国的出口,也未尝没有道理。
对中国而言,是要看到发达国家的在工业化早期给地球造成的伤害。但中国也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还对地球继续伤害一百多年吧,这样下去的结果,上海很有可能被海水淹掉了。中国可以有节的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但从根本上也必须改变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既为世界也为中国本身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2006年,中国消费了世界上32%的钢、30%的锌、25%的铝、23%的铜以及18%的镍。中国在2002年至2005年间增长的能源需求等于目前日本每年的能源用量,并将在2010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尽管其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1/3。而且,中国还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显示,中国在2015年的排放量将比美国要多出1/3。按照中国这样的温室气体如此大的排放规模,就是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完成了2050年减排目标话,但如果中国、印度等发展中的大国不参与进来的话,那么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可能也是句空话。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大家都无所顾忌的去破坏的话,估计到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的就不是发展问题了,而是能否生存的问题了。即将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大国,那就必须承担起责任,全力参与到全球的节能减排之中去。尽管这个过程会让中国承受经济转型的压力,但中国没有别的选择。美国是目前最大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国,要想继续担任全球的领袖,也同样必须承担起责任,必须主导哥本哈根的气候变化的谈判,带头更有力度的参与到节能减排之中来。而不能象布什总统为了一国小利,拒签《京都协议书》,给地球气候变化留下极为恶劣的影响。在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意大利拉奎拉表示,愿与其它国家一起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这种目标不能成为口号,而是要成为可以监督、可以细化、具体实施的战略目标。

- · 奥巴马访华侧记 | 2009-11-20
- · 奥巴马访华侧记 | 2009-11-20
- · 奥巴马访华侧记 | 2009-11-20
- · 温家宝:不赞成“两国集团”提法 | 2009-11-18
- · 奥巴马中国行能得多少分? |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