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戾通钢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苏琦 一起并购案,居然最终演绎出这样惨烈且诡异的结局,实在不能不说是充满了当下国情之特色——主事者事前疏于沟通,事发应对无方,闹事者事前因无建制性反对渠道而隐忍不能发,一旦事发则一意搞大,一味恃群情汹汹以推翻既定之契约,并轻易逾越法律及伦理底线,视人命如草芥,一心指望借法不责众来逃脱律条之规惩。这种充满前现代社会江湖气味和血腥气息的博弈手段给所有相关方带来的都是一个全输之局。
表面上看,赔了生意又折兵的建龙集团是最大的输家。且不说前期的投入,在自家委派的总经理被并购对象的员工围殴致死尚未有个说法之际,就被地方国资委言之凿凿地当即宣布“永久退出”重组事宜,真是情何以堪。
当然,建龙集团的整个手法并非没有可訾议之处。即便是所谓“恶意”收购,也并不意味着收购方有权利对持异议的普通工人心怀恶意,甚至恶言相向。即便并非如员工所传言的那样有私相授受之嫌,如何在“搞掂”国企管理层和地方国资委之余,通过工会和职代会这些看似传统老套的平台加强与普通员工的沟通,就相关善后事宜求得他们的谅解,也都是摆在包括建龙在内的所有志在收购国企的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绕不过去的课业。毕竟收购不是为了收获敌意,否则即令地方相关部门强力配合,收购方又如何能顺利踏上新程呢。
如果说建龙输掉的是并购个案的话,那么有关地方输掉的则是整个招商融资的大局。以如此之管制能力,营商环境,法治氛围,政经生态和民风民情,外界会留下何种观感?当地方国资委面对猝然乱局“果断”宣布建龙永久出局的时候,所谓契约精神,程序正义,稳定预期,还剩下几许?
遥想当年“振兴东北”口号响彻云霄之际,各路东北官员均着力将治下一方打造成投资热土,为此不惜向前来考察投资的民企许下种种政策优惠。某著名民营企业家在一个这样的场合淡然一笑说,不求政策优惠,但求待遇公平且长久,引得席间一片附和之声。言犹在耳,只惜当下情势足成负面印证。
将满腔愤懑化为惊天暴力的聚众闹事者们在这轮博弈中似乎暂下一局——毕竟建龙从此不得置喙通钢,而且通钢无论最终花落谁家抑或独善其身,普通员工的诉求自此后都不会再被漠然置之。代价呢?无论有多少冤屈和不满,无论多么的下情不能上达,如此将无辜者围殴致死会不了了之吗?将所有的怨气撒向收购方难道不会令实质议题失焦吗?因此一事端而被毒化的互信和合作的氛围何时才能回复正常?凡此种种,均无法一闹了之。
事已至此,唯有咬牙善后一途。如何做到政治的归政治,法律的归法律,如何抚今日之痛而为来者诫,正在考验有关各方的智慧。

- · 通钢原总经理陈国君遇害案疑犯被捕 | 2009-10-18
- · 卢周来:公平的权利分配优先于市场 | 2009-09-21
- · 卢周来:公平的权利分配先于市场 | 2009-09-21
- · 国企改制的善终之途 | 2009-08-24
- · 林钢改制的“轮回”之困 | 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