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钢铁大重组的四个隐忧

订阅
2009-09-08
赫荣亮

经济观察网 赫荣亮/文 近期中国钢铁企业重组,可谓顺风顺水。或拜金融危机所赐,或为上游原料所累,或被下游渠道羁绊,中国钢铁产业突然觉醒。一时间国内钢铁重组号角响起,各大钢厂跑马圈地,各家钢铁集团林立。而在这场重组大潮中,各省级政府充当重组急先锋,可谓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的推动本地钢铁企业重组。就这样,一个个钢铁巨龙横空出世,中国钢铁企业座次也屡屡刷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在今年的钢铁产业重组很有效。2008年6月30日,河北省政府倾力推动,唐邯合并组成河北钢铁集团,一跃成为钢产量3300万吨,规模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巨无霸。河北省政府暴风铁腕般的重组力度,令河北钢铁集团横空出世,刺激了各省政府神经,之后,各省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破茧欲出。

济钢、莱钢、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合并,山东钢铁集团诞生,之后山钢鲸吞日钢,令其产量与营业收入均进入全国三甲,中国又一钢铁集团横空出世,与宝钢、河北钢铁集团共比肩。

而山西省、江西省等在产量排位较后的省份,也纷纷提出产业重组规划,各地千万吨级别的钢厂将拔地而起,以目前速度,今年年底,将有一批世界级的钢铁企业诞生。

这样的速度,这样的力度,各省大力造钢铁航母,将迅速提高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国内资源整合,将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话语权。

但欢喜之下,隐忧尚存。

隐忧一、行政性重组过重

有人已将我国钢铁业的重组称为“中国式重组”,其内容包括“省内重组”、“跨区重组”、“强者为王”、“弱者求存”四种模式。目前,地方政府力推下,“省内重组”进展飞速。但多种重组方式中,“省内重组”的行政性身影最深。如果没有山东政府的大力支持,山钢重组日钢,将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但行政性重组,历来诟病多多。没有市场化的融合,这种重组,企业之间的融合存在问题,可能形成组而不合的结局。重压之下的重组,多重利益团体貌合神离,企业在人事、采购、销售等多方面难理清头绪,容易破坏企业文化,造成产品、销售方式等方面差异大的企业间难以融合的局面,不但难以产生协同作用,企业运作成本反而增加,留下隐患。

隐忧二,各省做大透支后期产业重组

今各省齐发力,各地钢企纷纷而起,聚小积大,集腋成裘,一个个 “世界级”规模的钢厂拔地而起。目前,日本前5家钢企的钢产量就占到全日本的75%,欧盟6家钢企钢产量占整个欧盟的74%。但问题是,中国作为钢铁产量第一大国,不能,也不应该以世界标准作为自己的追赶目标。

中国占世界钢铁产品消费的三分之一,这个市场,甚至连日韩等钢铁出口强国都无法比拟。我们的企业规模最终要超过日韩。中央政府力推三大企业,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的带动作用,要求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

但以各省为中心重组后的钢厂,将为进一步整合国内产业埋下障碍。地方政府目前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本地扩张。各省通过行政指令将数家钢铁企业合而为一,对外地企业到本省兼并行为甚为关注。待到各地钢铁企业圈地完成,各省钢铁企业林立,跨地域重组将比现在还要难上数倍。整合成数十个千万吨级别的“小钢厂”容易,但我们要整合出日本、欧盟那样的钢铁产业集中度,阻力将更大。
隐忧三,产业投资有冲动

中国各地纷纷掀起的钢铁重组潮,期间也伴随着企业的扩大再投资冲动。重组一个企业,往往伴随着投资的大量跟进。重组之后的企业,力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线。其实有避开政府产业调控之意,避免被当做落后产能淘汰出局。

但问题是,中国钢铁市场已经发展到板材品种也过剩时代。随着各大企业的投资达产,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一个结构性过剩时代。这个过剩是产需失衡的表现,会爆发一个时期某种产品过剩,另一个时期是另一种产品过剩。但正是在国家产能调控指导下,我国钢铁产业越来越脱离市场,钢铁产业规划本身变成了钢铁产业投资的催化剂。

隐忧四,钢材流通出现“贸易壁垒”。

至今,笔者犹记,今年5月份武钢销售困难之际,湖北省副省长亲自带队,组织省内300多家用钢企业到武钢进行供需对接,现场签订93万吨钢材采购协议和504万吨协议订单。有媒体称,武钢迎来最大一批“亲友采购团”。这样的消息多令人感动,而且,可以说成效显著。9月8日楚天都市报披露,1-8月武钢钢材省内实现销售389.03万吨,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400万吨省内销量。欢庆之余,一丝辛酸袭上心头,不知道让人怎么评价

这时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各地钢材保护主义风声再起,9月7日,河南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出炉,其中要求2012年河南省内钢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2015年和2020年则分别达到80%和85%以上。

对外,我国宣称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但自己浑然不知,钢材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在各行政区域间悄然滋生。各省画地为牢,为本省钢铁企业销售建立优势,间接屏蔽了其它地区的钢铁企业的销售。

(赫荣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