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央企衍生品门:谁忽悠了谁

订阅
2009-09-16
张卫华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张卫华 当初拿着天书合约“忽悠”央企的外国投行们,恐怕怎么样没有想到如今却要被对手“忽悠”了。

最近,央企“娘家”国资委宣称,支撑央企运用法律手段,帮助其设法“减少损失”。

去年,中信泰富因押注澳元巨亏19亿美元,中国国航在石油价格套保交易中亏损11亿美元,占其全年亏损总额的80%。其他部分央企也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形容复杂衍生品语)的重创。

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要将央企与衍生品完全隔离,相反应最终让两者和谐相处,而不是因噎废食。

收益与风险错配

探究上述巨亏原因,其中一个最根本的是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错配)。比如中信泰富签订的合约中,收益最高上限为5350万美元,而极端情况下的损失要超过94亿澳元。其他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如果把这些简单明了的数字直接告诉央企,投行家们恐怕要被后者骂“傻X”了。但他们显然不至于傻到这种地步,他们让手下的天才金融工程师运用各种天书般的数理模型把合约设计得极其复杂,而且隐晦难懂,甚至连专业人士都无法真正读懂。

然后,他们把这些合约做成精美漂亮的PPT文档,派最优秀和最知名的投行家和销售员向央企天花乱坠般地讲解和兜售。当然,这其中可能还要辅之于其他的手段,比如邀请央企的主管们“出国考察”等。这种用来“忽悠”美国普通购房者招数,同样在央企身上大显身手。

央企最终“被忽悠”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迫切想锁定经营(成本)风险(套保),甚至想投机大赚一把,自己却对衍生品不甚了解,既缺少实战经验,又缺少专业技术和人员,最终风险控制成了摆设。

去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过山车般地剧烈下跌,央企们收到了一张张标注着巨额亏损数字的催账单,这才醒悟,原来是被人家“忽悠”了。

正当投行家们为自己当初的绝顶聪明之举暗自窃喜时,国资委站出来警告,央企不能再继续陪你们玩了,而且甚至还要把损失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来。

据报道,有牵连的各大投行近日均接到了相关央企发出的函件。他们正担心当初签订的合约有可能变成废纸一摞(天书般的合约页码必定是超多的)。这可是他们近年来在中国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当然,由于此类合约均在法律制度完善成熟的新加坡、香港和伦敦等地签订,投行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起诉央企,进而可能获得巨额违约赔偿。华尔街日报援引至知情人士的话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能够查封中国公司的海外资产——例如在伦敦降落的一架中国飞机。

不过,这种商业上的强势并不能让投行肆无忌惮,他们要考虑在中国继续生存下去的风险和可能。

因为如果说当初“忽悠”央企纯粹是个商业事件,现在则变成了政治事件。FT中文网的报道称:衍生品亏损提上中国政治议程。

这背后的逻辑是,央企背后不仅有政府撑腰,也有全国人民做后盾(法律规定央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换言之,“忽悠”央企就是“忽悠”政府,更是“忽悠”全国人民,这还不是政治事件?

这恐怕是当初投行在向那些央企头头们天花乱坠般描述此项交易好处时所没有想到的。现在他们应该警醒了,让中信泰富巨亏19亿美元和国航亏损11亿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更不是一笔好生意。

央企向衍生品说再见?

经过婆婆的教训后,相信央企今后会在衍生品交易上吃一堑长一智。实际上,包括国资委、央行、证监会等部门均在收紧和规范衍生品交易。

不过,完全将央企与衍生品隔离开来也是权宜之计,并不现实,毕竟衍生品本身不是罪,有罪的是人。

有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约有一半以上均有相关衍生品交易,而且往往是实力靠前的公司在衍生品上投入更大,做得也更好。

因此立志于将央企培养成傲视全球的大企业(实际上部分央企已经足够大)的国资委等相关部门不应因噎废食,重要的是赶紧让央企补课,吸取教训,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

同时,大力发展国内衍生品市场,丰富相关品种(当然不是过于复杂的衍生品),先让更多的央企在国内“学游泳”。据报道,很多央企高管抱怨国内没有足够的对冲套保工具,只能跑到国外去做。
今后或许类似央企与投行之间的“忽悠”与“被忽悠”事件仍会发生,但希望它是一个纯粹的商业事件(这样可以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而不再是政治事件,以防止纳税人的钱白白流失。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