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欧元区的“坏孩子”
张卫华
10:58
2010-04-26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张卫华 再三踌躇后,刚走过10年的欧元终于迎来一次极不情愿的处女作—— “坏孩子”希腊向欧盟和IMF求助。“坏孩子”能否因此变成“乖孩子”?

自去年底主要评级机构调低希腊主权评级后,希腊通过公开市场筹资的成本迅速增加,筹资能力大为削弱,这对债务率(公共债务占GDP之比)超过115%、赤字率(政府赤字占GDP之比)超过12%的希腊来说极为不妙。更要紧的是,面临巨额的到期债务,两条路摆在希腊面前:要么违约,要么求助外援。挣扎数月后,4月23日希腊政府被迫向欧盟和IMF求援。

据报道,启动救援机制后第一年希腊可获得400-450亿欧元资金。不过,这与希腊300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至2014年希腊需要75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

其实希腊的祸根在2000年加入欧元区时已经埋下,而外债信用恶化从1997年便已开始。在高盛的帮助下希腊通过一系列货币互换等手段来掩盖迅速增长的赤字,最终“骗”得了加入欧元区的门票。因此对欧盟来说,希腊从一开始就是个“坏孩子”。

纸终究包不住火。这次全球危机将希腊打回了原形,危机前的债务累计加上危机期间支出增加收入下降最终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完全暴露。虽然有欧盟的呵护,但希腊并不能直接从欧盟获得援助,为防止道德风险,相关法律明确禁止欧盟对“坏孩子”进行救助。

理论上,如果不是欧元区成员,希腊有比现在更多的办法来“消灾”,除了违约,还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消除部分债务。因此,有专家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建议,把希腊等“坏孩子”暂时赶出欧元区,然后通过本币贬值的方法降低国内物价水平和工资的真实水平,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待取得改进后再重回欧元区。

不过,希腊债务危机实为欧元危机,即使将其踢出去,欧元也不能独善其身,更何况希腊之后还有别的成员国同样的问题会接踵而来。面对“难兄难弟”,欧元区国家不可能一直袖手旁观,某种程度上救助希腊就是挽救欧元。自爆发主权危机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一直走低,最近创下了11个月新低。前段时间,欧盟主导国德国和法国等均在计划对希腊进行“点对点”式援助。

当然,外援历来“救急不救贫”,希腊必须重整其财政体系,这个过程将极其艰难,高福利国家紧缩财政支出会引起政治风险和社会动荡,“坏孩子”变乖不会一帆风顺。

希腊债务危机被认为是这次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第二个高潮。不幸的是,这个高潮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欧猪五国”(即PIIGS,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这5个国家的首字母)的主权信用岌岌可危,并有扩大的苗头,同时英美两国的债务也已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IMF最近称,希腊问题可能标志着全球危机新阶段的开始。IMF总裁卡恩表示,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日益增长的主权债务负担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两大威胁。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警告,先进国家主权风险问题有可能削弱在稳定方面取得的进展,延长信用崩溃的局面。

为此IMF开出的药方:减少主权脆弱性,包括宣布可信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确保目前的降低杠杆率过程顺利进行;以及采取果断行动完成监管改革方案,建立更加安全、恢复能力强、有活力的全球金融系统。

历史上主权违约事件并不鲜见,近者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俄罗斯国债违约事件,远者如14世纪时法国的菲利浦四世为消除债务直接将银行家流放。现代国家不会再出现这种极端事件了,但希腊等主权风险仍在时刻提醒着投资者,你手中的国债仍可能变成废纸一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