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默客/文 有云:“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房子,是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之一。住房堪称全民之事。不过因房价高企等原因,当下又成了敏感之事。难怪“海口限价房成了干部保障房”引起关注和热议了。
海口市一个6000多套的社会公共福利资源“五源河公寓”限价房项目,仅仅针对部分特定人群(财政供养人员)销售,其房价每平米3000多元,远远低于周边的25000元每平米普通商品房价格,住房面积也大大超过一般限价房的标准。海口市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建设五源河公寓的初衷是方便公务员上下班,“公务员上下班很不方便,来回要花费很多油料。”(据新华社报道)
类似的保障性住房沦为公务员福利房的案例,揆诸当下应该说早已是屡见不鲜、毫不新鲜了。基本上可以断定,这种事都是违反现行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的,是一种权力失控下的权力自肥现象,而在其背后则隐藏着利益均沾的灰色链条。
福利分房政策终结之后,国家曾三令五申禁止机关单位再搞集资建房等变相福利分房。2006年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甚至规定了:“对利用职权及其影响,以‘委托代建’、‘定向开发’等方式变相搞集资合作建房,超标准为本单位职工牟取住房利益的,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的责任。”但即使如此,一些国家机关、垄断国企等权贵单位,又一直或明或暗地延续着变相福利分房的特权政策。如今海口市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出现的公益限价房沦为干部福利房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变相福利分房在权力领域的延续。
然而问题是,公益性质的“限价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一种保障性住房,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在销售对象、住房面积等方面均有具体规范。如今,海口市的限价房却名副其实地成了公务员等财政供养人群的特权房,而且严重超出一般标准,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而尤其是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背后隐藏着的庞大复杂的权力自肥利益链条。海口市《关于加强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双限商品房(五源河公寓)分配销售纪律的意见》规定的售房对象是,市级机关、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在编在职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含提前离岗人员),及上述单位在编在职工勤人员。这囊括了党政机关、人大政协、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几乎所有财政供养人群,他们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基于权力自肥的“利益均沾”格局,构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
既有权力自肥的便利,又有利益均沾的和谐,甚至还不排除借限价房逐利的动力(例如炒卖限价房牟利),公共保障性限价房沦为权力的福利房有何值得奇怪呢?!至于说其病灶和根源在哪里,其实也是众所周知的,即权力尚未受到真正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
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权力自肥现象,摧毁其背后的利益链条,关键还是要将权力关进笼子。当务之急是,对于公益性限价房沦为干部保障房的现象,必须坚决予以严肃处理,决不能手软。这起码能在遏制此类现象起到一点治标作用。须知,这种基于权力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乱象,不仅暴露了权力肆无忌惮地与民争利、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严重恶化干群关系,损害政府公信和形象。再也不能手软了。
- 海口回应“限价房仅售公务员事件”:他们收入过低 2010-06-23
- 徐唐先: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 2010-03-02
- 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 2010-03-02
- 工商总局责成海南省立即查清砒霜门事件 2009-12-04
- 海口前工商局长回应“砒霜门”事件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