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迎接“劳动力博弈”时代
倪壁东
2011-02-14 13:04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倪壁东 站在2011年的春天,中国的东部工厂忽然发现位于中西部的同行正在成为它们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在产品市场上,而且也在劳动力市场的争夺中。 

据各地媒体报道,春节前,东南、华南等许多传统的用工大省就已经出现了用工荒。而在湖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当地政府和企业出台了更多的措施“截留”农民工,与作为传统劳务输入地区的东部省份发起了一场竞争,拼工资、拼福利,争夺工人,这成为新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新景象。 

这背后的原因,是过去几年东部众多产业向中西部省份转移,导致西部用工需求不断增加,最终使得西部的劳动力短缺在2011年的春天成为新闻出现在媒体上。然而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结果却有着深远的意味。 

在过去,中国经济还普遍处于资本缺乏的时代,各个地方的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运用手中的权力创造出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流向自己所在地区,因此各地政府之间形成一种“资本博弈”的竞争关系;而现在,中国的资本日益充裕,而之前源源不绝的低端劳动力正在逐渐成为短缺资源,那么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各个地方的政府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会不会运用自己的权力创造出各种吸引劳动力的优惠政策,争夺劳动力的流向呢?可以说,目前中国正在从之前的“资本博弈”时代过渡到“劳动力博弈”时代。 

这样的过渡,意味着中国流动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意味着一直处于世界劳动力成本低地的中国劳动力工资正处于上升通道之中,备受争议的低福利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其历史欠账将会被补偿;意味着之前处于强势的资方会推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竞争优势的中国产业会加速转为资本密集型;意味着在GDP中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的劳动收入比重可能会改变趋势,获得更多收入的劳动者,特别是低端劳动者将有更多的收入用在自己身上,而这将实现中国多年来提倡的“刺激内需”、“促进民生”的目标……,有更多的“意味”鼓励着乐观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去想象,未来将是一个比以前更好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过渡路径面前, 有两个问题深深地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轨迹。 

首先,当中国经济从“资本博弈”转向“劳动力博弈”,政府将采取什么姿态?或者选择主动的策略,那么像过去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互相竞争将导致资本的高效配置,各地政府对劳动力的相互竞争也将引来劳动力市场的高效配置;但是不要忘记,各地政府几十年“招商引资”的竞争最终创造出资本的超优惠待遇,未来“劳动力博弈”时代会不会产生劳动力的超优惠待遇呢?这个问题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消失之前也许不会引起公众的注意,但是在某种情景之下,比如当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无法跟上低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速度的时候,它将会在市场派人士的争论中成为一个公共话题。 

那么如果各地政府选择被动策略,让市场发挥作用,通过劳动力的自主、自发、自由流动,引导劳动力的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结果又如何?也许它很符合市场派人士一贯对市场力量的信念,但是对于当前中国,当各个地区存在着诸如户籍问题、社会福利制歧视等各种壁垒的前提下,市场的自主、自发、自由反应能否奏效?我们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承担多大的成本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这些都是坚信市场力量的市场派人士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另一个问题则已经摆在眼前:当前中国的用工荒,主要体现在低端劳动力的供给方面,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则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只要看看当前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和每年的就业率就不得不问,当农民工的工资终于和大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或者更确切地说,当大学生的工资下降到农民工的水平的时候),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还愿不愿意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投资?而这将影响到中国人力资源的升级和国家的发展后劲。这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产业升级能不能够为中高端劳动力创造出足够的岗位,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究竟它只是颁发一张镀金的文凭还是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本的增值?只有后者,才能使得普通老百姓愿意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通过获得人力资本增值产生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获得更高的报酬。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