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4-11
博吾乐
订阅

如何使中国变得更为创新

博吾乐

欧洲咨询联盟安博思高级合伙人paolo.borzatta@ambrosetti.eu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相信这是一个极富眼光的目标,也是中国长期发展战略里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当我读到这一战略发展目标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这可能吗? 第二,难度大吗?第三,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达到?我认为答案依次应该是:有可能;但非常难;几十年的时间。我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激发创新对人、企业、机构、地区和国家来说都是最前沿的动态。全球化发展和加速竞争迫使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更新自己以适应这种竞争。背离这一规则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简单来说,创新就是以优于竞争对手的方式来提供价值。创新需要新的理念,而新的理念来源于创造力。这也就是为何每个人、每家公司、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希望变得更为创新。然而,“让自己变得更为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年以前(约1959年吧),当美国开始进行“阿波罗计划”将人类送上月球时,他们也进行了一项针对什么是创造力和如何增强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这项计划开启了一个新的管理学研究领域: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之后很多研究将这一项目的结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而当时的很多结论至今仍然成立。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得知,创造力在90%的情况下是将一种形式的解决方法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解决方法。换句话说,创造全新理念的情况并不多,通常我们用来源于不同领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一理论,我认为创造力有三个准则。

第一项准则:创新与差异化思想的活跃程度成正比。人如果处于一个不同思想自由流通的环境里,他们将更容易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他能够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那么他就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

第二项准则:富有创新性的企业和机构里将能够产生出有创新能力的人;同理,有创新力的国家容易产生有创新力的企业。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同样的行业里,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大不相同。在对这些企业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公司内部的文化和机制造成了这样的差异。总体来说,创新企业有着以下的文化:激励不同思想;推动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乐于挑战主流思想;容忍“错误”,即容忍因尝试创新而产生的失败。

第三项准则:创造力和创造力之间相互吸引。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人士需要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研究发现,当一个地区正在进行快速变化时,创新人士将随之而来,而他们的到来,又使这一地区变得更为创新,如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正在快速地成为未来之城。

一个美国社会学家(RichardFlorida)甚至建议以不同的方式来划分社会的阶层,将创意人士作为一个阶层来定义。在今天这一阶层被定义为:科学家、执行官、专业人员、政界领袖和艺术家。

回到如何使中国变得更为创新并更富创造力这一问题上来,我们应该如何在国家层面构建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呢?在理想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国家将更能够产生创新?基于创造力的三项准则,我们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将具备以下特点:一,丰富的多元化: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群;二,丰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学著作;三,高密度的人口,人与人之间不断地相互融合;四,快速发展和创新的经济;五,有着健全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使创意人群有着更多的机会来关注他们的创意,而不是每天生活里的琐事;六,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和挑战老师观点的教育系统;七,丰富的文化和科学思想:对新思想、新理论的讨论和实践;八,国家的愿景:将创造的能量引向几个特定的发展目标,使创造的能力能够被着重使用在某些特定的领域。

中国是否具备这些特点呢?我不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人选。但我感到中国具备达到这些特点的资产、潜力、勇气、眼光和方法。我注意到,上海正努力成为一个创新城市,并在5年之内建造了70个创意园。这些创意园是一些在创新领域里新兴企业的孵化器,企业将在这里获得便利和协助。

中国必须这样做,因为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创新这一议题上展开了相互竞争。美国在这一模式上已经领先了两个世纪,他们将欧洲的根基(丰富和多元的文化)和他们自身清新的年轻能量相结合,为创造力带来了一个最好的环境。但今天,很多观察家都认为,美国事实上处于一个丧失其真正经济优势的危险阶段:由于不断上升的不宽容情绪、摇摇欲坠的教育系统、不平衡的城市发展和政府的错误战略等因素,美国可能丧失其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同时,欧盟也在积极地成为“全球最为创新的国家”。这一官方计划于2000年在欧洲里斯本 (葡萄牙)由所有欧洲总理和欧盟委员会共同启动。日本在这一方面还处于稍落后的地位,但很多迹象显示,日本正在为迎接这一挑战进行准备工作。

那么,谁将在这一竞争中取得胜利?目前没有人知道答案,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大赢家,只有不同的领导力和不同领域的创造力。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做呢?我在咨询行业工作了25年,也曾被很多公司邀请来为他们设计更富创意的组织。我认为,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城市相比起企业来,想做到这一点就更为困难,但我也看到了一些结果,证明这一工作是可行的。

当我们在思考 “让一个国家变得更为创新是否可能”这一问题时,芬兰已经做到了。在过去的20年里,芬兰政府已经完全改变了这个国家—— 对教育系统和其他体系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使其成为了欧洲最为创新的国家之一,创造了像诺基亚这样的企业。尽管芬兰作为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家,其社会环境并没有完全符合创造力的三大准则,但也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功。

那么,有着5亿人口的欧洲是否可以做到?那么,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是否可以做到呢?我想可以去尝试一下,并且必须去尝试。中国政府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已经是走向成功之路上的第一步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