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6-18
崔卫平
订阅

作为“异端”的自然(1)

 1  |  2 

读到这样一条消息:北川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告诉记者,在“5·12”大地震之前,他便经常感到地面摇晃。几个月前一次数学考试时,他突然感到地面在摇动,当即喊了一声“地震”站了起来,老师给了他一个“破坏考场纪律”的处分。这次地震发生时他在五楼上课,感觉异常时他又猛拍桌子大喊一声 “地震了”,结果是老师和同学盯着他看,他“不好意思又坐了回去”。而当地面猛烈摇晃,他抓住两位好友的手,率先冲了出去得以幸存。

眼见得人类生命是如此珍贵又脆弱,让人禁不住去想怎么才能避免如此巨大的伤亡:如果当时全班同学听信这个挨处分同学的话?或此前遇到再三摇晃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加固建筑物和进行疏散训练?忽视反复出现的险情征兆,是否可以看作掉以轻心、心存侥幸?是一种得过且过或维持现状的习惯所致?现在再怎么说都是事后话了,愿那些沉睡在废墟中的亡灵们安息。

当活着的人们在反观造成惨剧的各种原因时,这个维度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和认识自然、建立与自然之间的恰当关系,对于大自然的所作所为,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曾几何时,在我们这片大地上盛行“人定胜天”的说法,认为在自然面前,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小时候的语文书上有这么一课,“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如此狂妄颟顸,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但是放弃这句口号,并不意味着放弃它背后体现的人与自然的某种狭隘立场——认为自然仅仅围绕着人类的意志而存在,仅仅出现在人所期待的视线上,它应该顺应和满足人类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自身存在。“万物皆备于我”,不知是否可以看作是这种看法的古老渊源之一。

可以借用一些思维模式来表达。美国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曾经运用过这样一组概念:外在化、客观化和内在化。“外在化”是指人通过其身体和精神的努力,不断地将自己的存在倾注到这个世界;“客观化”是指这种倾注活动到了一定的程度,人自己活动的产物变成了与自己相异的“实在”,贝格尔指的是“人类社会”这种东西,它本来是人自己的创造物,结果变成了一种如同“客观存在”,有时甚至与人自己相对立;“内在化”则是指人自己重新运用自己的“社会实在”,将它从客观世界的结构变为自己主观意识的结构,当人自愿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约束,也就是将社会内在化了。

这些不同层次的区分,也可以用来测量我们对于自然的认识进展到什么地步。非常有可能,我们一般流行的对待自然的看法,仍然停留在第一个“外在化”的阶段,即对于自然主要采取一种投射式的态度,即将人们自身的需求、期待施加于自然,将它当作改造、驯化的对象,以便符合人类生活的各种要求。黑格尔曾经讲过一个外在化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将一枚石子扔进水中,看到泛起的涟漪,觉得那就是自己力量的证明,是自己的杰作。人们在自然面前显示出来的雄心壮志,都属于这一类。所谓“人化的自然”便是也。

而自然又有其“非人化”的一面。它虽然可以造福人类、为人类所利用,但是它并不是为了人类、服务于人类才存在的,并不是根据人类的目的、意志而拥有自己的面貌,更不是因其默默无语,而仅仅供人类任意索取和凌驾其上。从根本上说,自然首先存在于人类之外,它远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先行存在无数世纪,因而它完全独立于人、疏异于人;远在人类视线不能抵达的地方,它照样依据自己的“本性”而存在。人类中哪怕是帝王暴君,也不可能将自然视作自己的“臣民”和“老百姓”。这就是对待自然的“客观化”的眼光:将自然看作自然,看作与人类相异、与人类相对立的存在,拥有与人类不一样的心思。

换句话说,自然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他者”(theother),它与人类天生有着深刻分歧,从来不打算站在人类一边,与人类步调一致;也不想要配合和讨好人类,追求与人类相一致的目标,即与人类同心同德、合和为一。从这个角度看起来,尽管自然养育了人类,这是一件需要我们感恩的事情,但是它永远身处人类生活之外这个事实,使它随时随地有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杂音和噪音”,这场地震表面看起来,就像一个与人类为敌的阴谋和暴动。当然这仍然是运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对于自然,它则有自己的腹语。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中十分流行的“天人合一”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一致,而不是为了表达两者之间的距离和分歧。那个称之为“天”的东西,怎么就与人产生了沟通?这种沟通是科学意义上的,还是宗教意义上的?是伦理意义以及美学意义上的?或许仅仅是一种(面对险峻人世)的养生之道?这种表达中不排除有提升人自己的意思,将人带到“天”的高度,认为在人性之中就包含着天的玄妙,人自己便拥有通往这玄妙的秘密通道,即所谓“率性之谓道”,但是以为依据了自己的天性就是依据了天道,岂不是仍然将人自己的欲求放在了“天”的里面或“天”的前面,以“人”自己的形象遮盖和取代了“天”的存在。在人与自然没有足够拉开距离之前,讲“天人合一”,不一定是顺应自然,而更多是“唯我论”的。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