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式微威胁中国经济
“亚洲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于能源及运输成本低廉的年代,现在整个模式将面临严酷的考验。”摩根士丹利驻伦敦策略师任永力(Stephen Jen)表示。“中国有许多工厂是在过去10年间兴建,以特定的能源成本水平进行规划。能源价格已大举超出当时预设的水准,这些工厂可能会难以为继。”
亚洲地区迄今受全球信贷危机的打击相对较轻,但在能源成本狂涨的新局面下,企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滑。亚洲已经发展出效率极高,且高度相互倚赖的制造业模式。商品的生产可能始于越南等劳动成本极低的地方,而原材料则可能是从千里以外的地方运来,加工后送到中国的高科技工厂进行较高技术层次、附加值较高的收尾工序,之后再将成品运送到欧美地区销售。
这种发展模式耗费很多能源在运输上,相关成本已大幅增加。CIBC World Markets经济师Jeff Rubin和Benjamin Tal估计,如果以原油每桶150美元计,一个40英尺的货柜从上海运送至美国东岸的成本接近10000美元,较2005年增加一倍,而在同样的油价下,从墨西哥运送至美东则仅需4000美元。
货柜航运的兴起虽然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但因货柜轮的成本中燃料的比重较高,燃料价格上升对货柜运输的成本影响更为强烈。因此,与10年前相较,油价上涨对于整体运输成本的冲击现在要强得多,因为旧式货轮成本结构中有比较大的比重是落在码头装卸等方面上。
当然,来自中国的商品价格上涨,并非只是中国及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也对美国及其货币决策官员带来考验,多年来亚洲出口的廉价商品压低了美国整体通胀水准,美国货币政策官员的工作因而轻松许多。
这当中的一大关键是中国补贴能源价格的政策还能撑多久。中国上月调高汽柴油价格约18%,而这仅仅是十年来的第二度涨价。
全球化的效应转弱当然也会有获益的赢家,比如包括墨西哥、加拿大、东欧,以至美国及西欧国家的制造业者将会发现他们变得更具竞争力,而这样的效应已在美国钢铁业浮现。由于美国钢铁业者较为接近原料供应源头,不像中国得远从巴西及澳洲进口铁矿砂,美国钢铁公司近来已找到新的竞争优势。
“过往全球化是以中国为中心。”任永力指出,“中国将成为新局面下的主要的受害者之一,为中国服务、受惠于中国的亚洲国家也将受到伤害。”
任永力认为亚洲企业将遭到挤压,一方面得面临本国货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薪资及能源成本飙升将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率。而且,美国及欧洲的需求很有可能萎缩或停滞,这亦不利亚洲企业。
James Saft 路透专栏作家

- · “我们都应该做正确的事情” | 2009-05-07
- · 发改委酝酿天然气涨价 | 2009-03-18
- ·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 2008-10-07
- · 布什准备在自然保护区开采石油 | 2008-06-18
- · 联合国粮农组织:油价飙升是粮食危机元凶 | 200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