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国贼祥熙(中)

订阅
2009-06-29
吴晓波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此时的孔祥熙正处在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他相继当上了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权势熏天,仅在蒋某一人之下,做起任何事情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先说他理财治国的表现。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后方的国民经济就日渐滑向崩溃的边缘。由于日军对重庆进行了严密的封锁,物资极端短缺,据张公权的记录,“连正常的工业生产也维持不了,由于五金、金属制品、化学原材料的供应短缺,绝大多数工厂减产,其余少数工厂竟关闭停工。1940到1944年期间,各种基本粮食的供给量仅及1939年的10%,衣着类物品的供给量在整个中国都低于战前的水平。工业生产的消费品,1944年的供给量低于1938年的10%。而与此同时,大量人口涌进大后方,更是加剧了总需求的不断扩张。”

一方面是需求远远大于供应,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治理的无能,孔祥熙的治国水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有任何的提高,他惟一的办法还是印钞票,反正四大银行的印章全部在他手上。国民政府的战时支出中,约75%是靠印制新纸币来弥补的,一度因为用钞量实在太大,中央银行只好委托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大东书局来帮忙印钞票。就这样,空前恶化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据杨格、张公权等人的研究,零售价格的年上涨率分别为:1938年的49%、1939年的83%、1940年的 124%、1941年的173%、1942年的 235%、1944年的231%和1945年8月前 (抗日战争结束前)的251%。美国学者费维恺(Al-bertFeuerwerker)的计算是,从1940-1946年,中国大后方的物价每年平均上涨300%以上。《剑桥中国史》认定,通货膨胀的基本起因是金融性的,抗战八年期间,平均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2600倍。

接着再看孔祥熙理财治家的表现。在这一部分,这位山西票商的后代充分展现了他惊人的才干,史料证明,在抗战期间,孔家赚到了比之前更多的钱。

孔氏在统管四大国营银行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经略自己的钱库——裕华银行。它是大后方最活跃的私人金融机构,在重庆黄金市场上,它是实力最强的交易客,被尊称为“西帮老大”,有媒体记载,“西帮是黄金最大的买主,他要买就是整砖(400两),资本大,势力厚,买来之后转运西安,再用牲口驼到沦陷区出售。西帮要买,金价就涨,西帮要放,金价就跌”。孔祥熙专门在中央银行为裕华开了透支户,到1941年透支额就达3000万元,战前的裕华注册资本是200万元,迁到重庆后增为2000万元,到1945年,已增资到1亿元。

以裕华为龙头,孔祥熙的生意做到了无数产业,据信,列在他名下的公司不少于28家,仅出名的商号就有祥记(综合性贸易和投资公司)、庆记纱号 (专营棉纱买卖)、强华公司(从事运输贸易)、大元公司(专营五金电料)、恒义公司、升和公司(这两家是做洋杂百货的)、广茂兴公司(经营参茸药材)等等,此外,他投资办过《时事新报》、《大晚报》、英文 《大陆报》及申时通讯社,俨然大后方的一个“报业大亨”。1941年,当时国内第二大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发生危机,他乘机将之揽入怀内。

孔祥熙还把手伸到了实业界,他采取的办法是暗抢明夺,其中最著名的是染指民生和控制华西两个案例。

抗战初期,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承担了转运战略物资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善于经营的卢作孚通过兼并及“以运费投资”等办法,迅速扩大了自己的产业,民生的大小客轮从战前的48艘,最多时增加到115艘,旗下还有了纺织印染、机器和钢铁工厂,成为大后方最显赫的民营企业。孔祥熙对民生颇为眼热,在一次邀约去民生演讲的时候,他向卢作孚提出,希望由中央信托局对民生投资200万元,当时民生的总股本为700万元,孔祥熙一旦进入,无疑将成一个不小的股东。卢作孚大骇,急忙求救时任交通部长的张公权,后者又转托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婉转向孔陈情说,“民生是一个纯粹的民营企业,由纯粹官办的中央信托局大量投资似非所宜。如果民生需要财务上的帮助,也应由商股性质的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适当投资为宜”。孔祥熙知道这是婉拒之词,卢作孚在四川的人脉很深,民望甚高,他也不敢强弓硬上马,只好暂时作罢。

不过,从此之后,民生要到银行借款却变得很难,据当过民生总公司财务处襄理的王世均回忆,当他去各行“跑头寸”的时候,每每有人暗示,“如果要彻底解决民生财务上的困难,最好找孔先生投资和出任董事长”。有一次,孔祥熙设法弄到了民生主要股东的名录及占股表,便暗中派人去上门收购,卢作孚得悉后,马上通知财务处对股票过户严加注意,此计又没有得逞。孔祥熙没法从民生那里得到好处,总是心有不甘,重庆中央银行的隔壁是民生总公司财务处的办公所,为一栋四层大楼,建筑很是气派。孔祥熙便要求卢作孚把大楼让给央行,卢提出能否给予适当的代价,让民生另选一地造楼。孔大大的不高兴,下令财政部和央行将到期应付民生的差运费及拨款全数扣下,还四处对人说“卢作孚太不够朋友”。卢百般无奈,只好将大楼拱手让给了孔。这一轮回合下来,孔祥熙才算是赚到了一点面子钱。

如果说卢作孚从孔祥熙的铁爪下侥幸逃生,那么,四川的另外一个民营大企业华西兴业公司则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华西兴业由胡仲实、胡叔潜两兄弟于1932年创办,旗下有机器厂、炼钢厂、木厂、砖瓦厂、汽车修理厂等多家企业,并有自营铁矿、煤矿、耐火材料矿和一家专科学校。在战前,华西承建了西部众多的电力厂、水泥厂和自来水厂,是西部规模最大的重型工业联合体,其中的华联炼钢厂是西部最大的钢铁企业。国府入川后,拟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策,提出 “群策群力,建设大西南”,胡氏兄弟很想借此东风,依赖政府的“扶植与奖励西南实业”政策,把华联炼钢厂进一步扩建。他们想尽办法与孔祥熙搭上了线,后者亲率众多亲信到华西视察。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 “引狼入室”。

胡氏兄弟的想法是将华联扩建成日产30吨钢的炼钢厂,全部建厂资金为300万元,胡氏可筹一半,另外一半希望得到政府的贷款。孔派人前去试探,希望投资合办,胡氏担心后患,坚持申请贷款,与官僚资本建立“企业外部关系。”孔祥熙表示同意,不过,中央信托局给出的第一期贷款额只有60万元。胡氏以到账的200多万元启动了扩建工程,当基建动工及国外订购设备相继到来的时候,中信局却以种种借口再不肯贷款,华西顿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当胡氏兄弟再度找到孔祥熙的时候,他明确提出官商合办的办法,他更威胁利诱,如果胡氏顺从,投资以及未来的政府采购订单无庸担心,如果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他很有深意地说,“钢铁、电业、矿业均属重工业,与抗战建国息息相关……(合组)此举深荷总裁(指蒋介石)赞许”。

话语至此,胡氏兄弟除了极度惊恐之外,已别无选择。然而,当谈及具体的入股条款时,孔祥熙的居心还是让他们大感意外,他提出的股本总额一下子提高为1200万元,胡氏把华西体系内所有的工厂、矿场和现金折合起来,也不过200多万元,而孔祥熙最不愁的就是资本,他以“西南经济建设为中央急需进行之政策”为由,由行政院指示财政部命令四大行联合投资,他自己的裕华、祥记也顺搭入股,双方资本一合并,1939年7月,一家“中国兴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国营及官僚资本占到了81%,胡氏股本仅19%。到1942年春,孔祥熙再出新招,提出将资本额再增至6000万元,商股表示反对,认为扩建工程大体快告完成,已没有必要增资。孔亲自主持股东大会,以绝对大股东的身份通过了增资决议案,并要求在十天内所摊认的资金都要到位,胡氏兄弟当然无法一下子拿出数百万元的现金,只好放弃,至此,商股比例下降到了11%。又过了一年半,孔祥熙第三次提出增资要求,中兴资本额翻倍为1.2亿元,情景再度重演,商股放弃,官股增持,股权比例调整为5:95。胡氏近乎出局,兄弟两人先后黯然离开了企业。

官僚资本控制中兴后,如果真能把企业搞好,倒也是一件利国之事,然而,情况正好相反。中兴公司的董事会阵容可谓空前强大,孔祥熙亲自出马担任董事长,常务董事十人,其中包括经济部部长、财政部次长、央行副总裁、中国银行经理、交通银行经理、中央信托局理事长、大学校长等等。可是到了具体的经营层面,却是一团乱局,用一个叫宁芷村的见证人的话来形容,是“既垄断又虚弱,在企业管理上十足衙门化,腐朽透顶,在企业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钢厂的扩建工程拖拖拉拉,到1943年才告完成,开炉炼出了几百吨的低碳工具钢,却因质量不佳没有销路,孔祥熙只好下令由他儿子孔令侃担任理事长的中央信托局全部购下。从此以后,中兴再没有炼出新钢,到1945年11月遣散工人,宣告停工。“重工业之霸”的梦想就此鸡飞蛋打。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wxb680909@yahoo.com.cn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