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容闳:从“天国”到“洋务”(上)

订阅
2009-07-22
雷颐

在上海,容闳的社交面逐渐扩大,与 《几何原本》的翻译者著名数学家李善兰,较早翻译西方数学、物理学著作的华蘅芳,化学家徐寿等名流成为朋友。这些人是中国当时绝无仅有的几个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人物,不久后他们在曾国藩办洋务时都入曾幕。

不过,容闳的目光最先却是投向太平天国。他把近代化改造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之所以首先对太平天国寄以希望,一是洪秀全族兄洪仁玕1859年自香港到达天京,受到洪秀全重用,被封为干王。容闳在香港时就与洪仁玕相识,知道他思想开明,因此认为他有可能支持自己改造中国的构想。另外,他在澳门教会学校读书时的小学老师、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还当了太平天国的外务丞相,协助洪秀全办理外交事务,因此容闳认为太平天国非常开明、开放。更重要的是,容闳并无传统读书人的正统观念,他痛恨清政府的残暴、腐败,对太平军本就一直好奇,抱有好感,所以在1860年与两位外国传教士一起冒险前往 “天京”考察,他承认, “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太平军的性质,察看他们是否适合建立一个新政府,以取代清王朝”。

经过一番周折,容闳一行于11月18日到达天京,第二天就见到了干王。老友见面,分外高兴,畅谈甚欢,性急的容闳立即和盘托出自己的七点建国之策:一、按照科学原则组建军队。二、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有学识、有才干的军官。三、创办海军学校,建设海军。四、组织良善文官政府,聘用有才智有经验的人担任各行政部门的顾问。五、创立现代银行、金融制度,厘定度量衡标准。六、为国民建立各级学校教育体系,把 《圣经》列为主课之一。七、建立各种实业学校。这七条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重要方面,是他改革旧制度、建立使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蓝图。虽然在当时看来这像是天方夜谭,其实反映了历史的趋势。两天后,洪仁又主动要和他见面,肯定了容闳所提出的七点建议的优点和重要性,但最后却说,他完全懂得这些建议的意义,不过只有他一人理解,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所以无法实施。而且,其他诸王或将领都在外打仗,如此重大的事情要等他们打完仗回来后才能决定。这番话其实婉转告诉容闳,现在根本无法实行这些设想。容闳大失所望,当天就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没想到几天后,洪仁玕派人送给容闳一个小包裹,容闳打开一看,非常惊奇地发现里面是一方小印,长4英寸,宽1英寸,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和 “义”字头衔。还有黄缎一幅,上面写明 “义”的官爵,并盖有干王的官印。太平天国 “王”下设六等爵位,即义、安、福、燕、豫、侯, “义”是仅次于 “王”的爵位。按照太平天国的官秩爵序,属于第四等高阶。由此可见洪仁对他的重视。但容闳根据一个多月的观察,深感太平天国不能实现他的理想,他写道: “根据对太平军领袖行为和品行及施行政策的判断,对于他们最后的成功,我是极抱怀疑的”, “我确信太平天国既不能完成改革中国大业,也根本无法使中国复兴”。第二天,他来到干王府,对干王如此器重、授予自己如此显贵的身份,深表感谢,但将委任状和官印当面还给洪仁玕,谢绝了洪仁玕的好意,同时告诉干王,无论何时,只要太平军领袖们决定实施他所提建议或仅实施其中一项,只要需要,自己将尽力而为。最后,他失望地离开了天京。

虽然对太平天国相当不满和失望,但他对其又并不完全否定:“予意当时即无洪秀全,中国亦必不能免于革命”, “恶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政治,最大之真因为行政机关之腐败,政以贿成。上下官吏,即无人不中贿赂之毒”,“于是所谓政府者,乃完全成一极大之欺诈机关矣”。虽然农民造反的结果有可能更加坏,但政府、政治严重的腐败黑暗却是农民造反的根本原因,这确是真知灼见。

天京之行本想借太平天国来实行自己的教育计划和政治改革计划,结果完全落空。这时,传来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安庆军械所试造枪炮炸弹、还造成轮船一艘的消息,容闳于是对曾抱有某种希望,来到曾的驻扎地安庆,托人认识了他身边的亲近幕僚赵烈文,请赵引见曾国藩。几天后赵烈文便向曾推荐容闳,曾听说他的情况后决定立即召见。但接连几天,赵却找不到容闳。为何主动求见却又不辞而别,其中原因他从未说明,大约是他先前对曾并不了解,事到临头却想起自己不久前到过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且与干王洪仁来往密切,难免顿生为曾不容、甚至加害于己的顾虑,所以突然不辞而别吧。

面对现实,容闳找不到一个可以施行自己抱负的政治力量, “于是不得不变计,欲从贸易入手,以为有极巨资财,则借雄厚财力”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理想。敢于冒险的容闳在无人敢去的太平天军与清军 “拉锯区”低价收茶,到上海、九江等地高价卖出,虽然几次遇到生命之危的险境,但他临危不惧,每次都平安度过。风险与收益往往成正比,所以很短时间内,他就收获颇丰,发了大财。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中国并非 “工商立国”,商人根本不可能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想靠经商致富来改造中国完全是幻想。幻灭之后,已成富商的容闳感到报国无门,不知国家富强之路在何方,他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彷徨之中。正在苦闷之时,1863年春,他收到了一封改变他命运的来信,而且也将在某种程度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leiyi5684@vip.sina.com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