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负二代与腐二代
肖知兴
12:27
2010-05-27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肖知兴/文 课堂上有一位南方来的知名民营企业老板,大家问他有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接班的计划,“做企业这么苦,我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再吃一次这个苦呢?”他断然否定。如果说成功企业家的孩子是 “富二代”,这些孩子是成为负重前行的第二代(“负二代”)、接班人,还是腐化堕落的第二代(“腐二代”)、败家子,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作为父母的第一代,他们面临的选择其实很难。做甩手的家族股东,自然是大多数人的期望,但在职业化经营和职业化管理的大环境出现之前,这种期望多半是要落空的。不顾这个大环境的实际情况,带着侥幸心理(“也许我身边这几个人是可以信任的吧”)单兵冒进,最后收获的只能是深刻的教训。剩下的选择不多,要不清盘,坐吃山空;要不就只能知其不可而勉强为之,把企业交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去接班,继续把这个企业做下去。

自己孩子接班的问题,因为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又变得更加复杂。首先是独生子女政策。三四个孩子,有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对家族生意有兴趣的概率比较大;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对家族生意的兴趣就很难说了。强扭的瓜不甜,何况是需要全方位努力、全身心投入的企业管理工作。其次,家庭作风问题,所谓“男人一有钱就变坏”,很多中国男人一旦有钱有地位,就开始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私下风流不算,大奶二奶,三妻四妾,家庭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很健全的概率很小;其三,即使是正常的家庭,因为父母忙于创业,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孩子从保姆到寄宿学校,再到海外上大学,一直在孤独中成长,很容易发生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个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的“富二代”往往接触钱的时间太早。因为没有时间陪孩子,很多父母出于补偿心理,在钱方面放得很宽,孩子小小年纪就花钱如流水,养成一些惊人的消费习惯,不利于他们的自律和成长。西方人因为传统的清教徒思想,在这方面一般都比中国人小心。例如,有史以来的人类首富洛克菲勒让孩子们从小靠做家务挣零花钱,老三小洛克菲勒十岁以前没有穿过男孩子的衣服,全是捡两个姐姐的旧衣服穿等等。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钱,这其实与不让未成年人接触性和毒品是一个道理,一旦尝到挥金如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滋味,最担心的也许不是上瘾,而是完全丧失探索形而上的人生面的动力和兴趣。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论证,早点让他们放荡形骸,再浪子回头,奋进的力度岂不更大?逻辑可以这么讲,成功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关键是能不能承担这个风险。

从孩子的角度,关键是明白李嘉诚的一句话,“内心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什么是内心的富贵?艰苦奋斗,自我实现,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更进一步,追求更高的无我。中国的古话则是“立德、立功、立言”。这几个方面的条件,“富二代”乍看比寻常人家的孩子好很多,其实是差很多。立言不论,先说立功。很多二代喜欢强调自己如何白手起家,这个“白手”其实与寻常人家孩子的“白手”是两回事。往最简单里说,富二代出去借钱,人家一般都愿意借给你,因为知道老爷子不会见死不救。所以,无论你有多伟大的才华,取得多大的成功,人家都先归之于你的家庭,这种苦处,非个中人,不容易体会;“立德”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比普通人的起点低很多:如前所述,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周边永远是一圈阿谀奉承、唯唯诺诺的为稻粱谋的人,连个真心朋友都不容易交到,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也绝对不是什么有利的条件。

世上富贵,莫过于皇室,但南朝刘宋的末代皇帝刘准被杀时却说,“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一般的“富二代”不至于这么严重,但类似的感慨未必没有。凡事有利必有弊,上帝永远是公平的。从这个角度看,“富二代”虽然贵为“幸运精子”,顾盼自雄,八面来风,有的甚至是集豪车,玩明星,慕煞各路无聊看客,但仔细分析,其人生路,却未必比寻常人家的有志青年好走。如果不有心经营,化劣势为优势,化挑战为机遇,从“富二代”变成“腐二代”的可能性极大。父辈含辛茹苦,没日没夜打拼下来的款款江山,这边崽卖爷田心不疼,二代而亡,不亦悲乎。

关于“富二代”接班,圈内人最近最关心的是“华为家事”。华为以“不让雷锋吃亏”的高调文化征战南北,所向披靡,多数人的揣测和希望是华为在第一代创业者后往职业化、公共化的方向发展,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分明的“二代接班”的布局,更让人惊讶的是,一般华为人对从“无私奉献”到“华为家事”两种话语逻辑之间的巨大落差的接纳心理,大多数人貌似认为无可无不可,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乐观其成。也许华为财富分享的力度、华为到现在为止成功的程度赋予了创始人、创始人家族某种独特的行为空间?

当然,企业做到华为这种层面,接班绝对不仅仅是一家一姓的 “家事”了。从企业的角度看,二代接班未必不是解决创始人强势文化留下的真空、解决大树底下不长草、“偶像的阴影”综合症的一种好方式。在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接班人之前,让二代接班也许是让创始人的卡理斯玛、威信、正当性(legitimacy)得到有效传承的一种手段。而父子之间那种微妙的竞争心理,往往也能成为企业实现二次创业、持续创新的一种特殊资源。

也有观察者担心,他们不过是学IBM学得过火,连接班人的安排都亦步亦趋地学了。这其实是最危险的一种可能性。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小沃森成功接班的老沃森的环境、背景、条件、机遇、运气种种,几乎无人可以复制。同样是子接父班,有小沃森的成功经验,但也有王烈(王安之子)的惨痛教训,凭什么你认为自己是在重复IBM的故事而不是重复王安电脑的故事?关于这两个故事的对比,我在《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有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