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的民族主义(上)(2)
马立诚
2010-11-02 15:34
订阅
 1  |  2 

《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宣称:“我们从不讳言自己是民族主义者”。该书还耸人听闻地说:“当你真诚地向友人推荐美国品位时,殊不知你已经成了中央情报局的代理人。”那么,怎样评价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1998年向干部群众推荐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呢?

中国社科院学者沈骥如在1998年2月出版了《中国不当“不”先生》一书。他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是作者对世界政治的情感抉择,但感情不能代替政策。如果21世纪的大国动辄“说不”,时代的主题岂不是要从“和平与发展”退回到冷战与对峙?和平与发展,需要对话、理解、合作与妥协,求同存异。动辄“说不”,不利于地区和平与世界和平。中国是大国,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中国对世界大事的表态决不能如此轻率而不负责任。

《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余绪未消,同年(1996)年底,李希光、刘康等8人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问世。

8个作者都有在美国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相对来说,这本书对美国的批评,比《中国可以说不》一书更能击中要害,也更深入,但此书仍然充斥着情绪化的煽动。

作者们挥舞起“阶级斗争为纲”的武器揭露说:“美国媒体完全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跨国集团的利益”,“美国媒体只服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等等。

众所周知,在中美关系问题上,邓小平从来没有大谈国际阶级斗争,也从来没有以无产阶级代表自居,号召人们反对美国“大资产阶级”。正相反,邓小平在1990年所作的《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的讲话中,特别告诫我们,在对苏、对美关系问题上,“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美国学者布朗在1994年提出中国未来将有可能进口粮食的问题。《妖魔化》一书说:“这也是他们宣传‘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出于偏见和敌意。”

其实,我国粮食供求是否能长期保持平衡,并不能说没有任何疑问。对布朗提出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不分青红皂白先斥之为敌意,是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事实上,中国在不同时期从各国进口粮食不是一个秘密。2010年还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以补充需求,这都是正常的。

《妖魔化》一书全盘否定美国电影,指好莱坞是制造“丑陋的中国人”的“大本营”,“对中国与华人形象一贯的恶意丑化和诬蔑”。即使李小龙不近女色的银幕形象,也是好莱坞的阴谋,因为这 “剥夺了东方男子的性象征”。但在《妖魔化》一书出版的同时,中国许多媒介却高度评价美国投巨资用4年时间拍摄的《花木兰》。中国报刊称赞美国电影制作人员不辞劳苦到中国深入生活,并说这部影片“浸透着中国文化底蕴”。

《妖魔化》说:“在美国媒体的对华报道上,看不到任何多元化的东西,完全是一种狭隘的和排外的”,“发自中国的任何报道都必须是为了给美国公众灌输这样一种偏见:中国是一个极权的、专制的、反人权的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既然苏联已经解体,下一个就该是中国”,“美国记者甚至不做任何采访,把一切来自中国的消息都说成是假的。”

这些话,充满了“完全”、“任何”、“都是”的绝对化,包括了美国一切媒体和记者,也没有时间限制,是不是太过头了?

事实上,30多年来,仅中国出版的《参考消息》,就发表了近千篇替中国说话的美国新闻报道和评论,以至于经济学家梁小民都起了逆反心理,他最近发表的《我不看参考消息》一文说:“所谓《参考消息》,就是借外国人的嘴夸中国的好。”近来,甚至还有西方人出版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书,受到一些国人追捧。

有些留学生身处异域,漂泊海外,产生一种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焦虑,可以理解。《妖魔化》的8个作者当然有权利高涨自己的民族主义激情,但这股激情是否对中国有利,那就另说了。

1999年11月,房宁、王小东、宋强等人合著的 《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出版。此书的封底广告称:“本书是继《中国可以说不》和《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之后,中国知识界又一次面对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所进行抉择。”

此书的要点,一是反对全球化,二是提出中国需要“光荣孤立”。

先看第一点。此书书名中的“全球化阴影”就表达了作者的批判意向。这本书的结论是:“西方是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的中心地带和以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地带,构成了未来世界的基本格局”;“中心与外围的矛盾,是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循环的链条,逐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了。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对于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全球化导致了全球分裂化,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落入发展的陷阱”;“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导致全球分裂化的形势下,战后西方国家采取了以经济参与和经济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新殖民主义……在新的世纪里,第三世界有被再殖民化的可能。”

但是事实是什么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持续起飞30多年。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西班牙《拉美新闻》网站2010年9月20日说:“巴西是新兴的世界强国”。美国欧盟2010年9月20日联合发表“2025年全球治理”的报告说,印度已经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当然,金砖四国中还有俄罗斯。稍早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发展也得益于全球化。事实表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不是陷阱,中国的发展也不是梦。那些抓住机遇,实施了恰当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机会,也收获了丰厚的利益。

再看“光荣孤立论”。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无法利用美国、欧盟、日本之间的矛盾,连俄罗斯也不可靠。因此,“中国应该做好光荣孤立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请注意,这里还包括所谓的“物质准备”,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要回到过去“自力更生”的局面吗?这一番言论提示我们,民族主义高涨的结果,会导致封闭意识抬头,民族主义与闭关锁国是孪生兄弟。

让我们看看邓小平是怎么说的。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讲话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

1984年12月,邓小平在中顾委讲话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拿中国来说,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20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邓小平这些话实为黄钟大吕,一语中的。如果按照《全球化阴影》一书指的路走下去,会不会又一次“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马立诚

评论家,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

mlc6280@163.com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