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薛兆丰
2011-03-25 14:36
订阅
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

薛兆丰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zxue@nsd.edu.cn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ClaudeFrédéricBastiat,1801.6.30—1850.12.24)在1850年发表的名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WhatIsSeenAndWhatIsNotSeen),分12小节,译成中文35000字,在网上容易找到,是我连教四次“法律经济学”课程,次次都指定为第一篇必读的文章。它是经济学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的根基。

巴斯夏写道:“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全篇文章的主旨,是说任何选择必有“成本”,即“放弃了的最有价值的机会”;我们不能只看到容易看到的“得”,还必须尽力去看到不容易看到、甚至无法看到的“失”。

作者详细讨论了多种广为流传的错误观念,包括主张政府刺激经济、扶持文艺、扩张公共工程的观点、为防止失业而抵制机器和反对军人退伍的主张、认为中间商剥削了消费者的仇商情绪等。遗憾的是,巴斯夏讨论的每一种谬见,都仍大行其道。我想,这是大部分人从未接触过经济学,而即使学过的也都远远没有把基础概念嚼碎、消化、吸收的缘故。

据报道,日本发生地震后,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尽管货架上的日用品日渐匮乏,门外轮候的人龙也越来越长,但超市依然没有提价。许多人于是觉得经济学规律错了。他们说,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不仅应该鼓励“不提价”,而且应该谴责甚至动用法律来禁止 “提价”,因为提价就是趁火打劫和发国难财。这些观点,恰恰是巴斯夏指的,只看到了“看得见的”,而没有看到“看不见的”的表现。

人们一眼就能看得见的,是灾民在队伍中保持秩序,是没有改变的价格牌,是灾民并未因为突发灾难而增加货币负担,是超市并未通过提价来增加收入;可是,不容易看到的、甚至是永远看不到的,是空空货架所预示的极度飙升的真实价格,是灾民暴露在受到核污染的风尘中的时间增加了,是灾民本来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急迫的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是商人在灾区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增加了,而最为人所忽视的,是供应减少了!

在危机发生时,人们为了防备不测,对物资的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交通受阻,销售成本也增加了,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在同一个方向上推动了物价,那就是上升!这一上升,是已然的,是不以任何人的善意和行为为转移的。这时候,超市可以选择维持货品的名义价格,但那只是给灾区的顾客送礼,并可能增加顾客排队轮候的成本,而非改变货品的实际价格。

送礼值得钦佩。事实上,整个国家机器和相关的慈善团体,都迅速运转起来,尽力给灾民提供物资。除了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外,应该没人反对,这是政府和慈善团体在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但是,值得讨论的是,是否应该谴责甚至禁止其他道德没那么高尚的人,为了打平自己的成本、甚至为了牟利而向灾民提供物资?

经济学人应该看清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一面,那就是,如果谴责或禁止提价,那么为了打平成本或牟利的供应行为就会减少甚至绝迹。那些坚持不提价的超市,可能因为无法维持而不得不减少进货;而其他本来会出现的商人,则永远留在了围观的人群里,不会站出来有所作为。那么,灾民连多花点钱来换取救命物资的机会都没有了,这“看不见的”损失,谁来负责?是那些坐在书斋里,自己不去行善,却要求别人只能行善而不准牟利的人。正确的立场应该是,既不反对政府救灾,也不反对私人行善,但反对“禁止提价”。

要知道,“禁止提价”本身就会导致匮乏。中国曾经有过极左的时期,把投机倒把和长途贩运都列为祸国殃民的重罪。恰恰是禁止投机倒把和长途贩运,激化了匮乏;但很多人却因果倒置,以为匮乏需要靠禁止投机倒把和长途贩运来缓解。历史经验是,那些果断解除所有物价管制的国家,如二战废墟上的西德,迅速启动了供应的机器,货架很快就被填满;而长期禁止商贸和实施配给的国家,如东德和苏联,则每下愈况,积重难返。

有支持灾区限价的朋友说,限价可以稳定人心。这说不通。要知道,价格反映的是千千万万人在时刻调整的预期,歪曲价格只能误导和欺骗公众,并导致“需求者浪费”和“供应者囤积”的恶劣后果。要稳定人心,不能靠歪曲价格,只能靠充足供给。即使出现事后看来是不理智的哄抢,让价格浮动也还是能最有效地抑制哄抢,否则哄抢只会更加严重。政府和其他组织,大可努力增加供应,实实在在地把物资摆出来,以此来改变灾民的预期,而不是在没有做到的时候去歪曲公众的预期,去打击别人的牟利行为和自愿交易。

另外,每次灾难降临,无论是中国洪水、美国飓风或日本地震,都免不了有人会说,大面积的财物损坏和人员伤亡,对经济建设是有利的。这种观点源远流长,是混淆 “存量”与“流量”之别的典型,是巴斯夏文章里第一节就剖释批判的“破窗理论”。

把退休老人的房子和存折烧了,的确会促使老人增加收入,因为他得去工作了。看得见的,是老人增加的收入流以及他的工作成果,但看不见的——而受过经济学基础训练的人应该看得清楚的——是老人(或说整个社会)的净损失,即老人本来可以自己享用或转让给别人的财富存量,以及本来可以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精力和由此产生的成果。一时流量有增,多年存量覆没,可不是什么好事。

巴斯夏大文发表至今161年,还是有很多人,包括不少经济学者,不明白灾害为什么叫做灾害,不明白什么叫“无谓损失(deadweightloss)”,不明白“破坏、损坏和浪费都不能增加国民财富”的道理。其实,坦然地承认洪水、飓风和地震是灾害,不仅显示了正常的思维和反应,而且也不影响关于如何救灾重建的理性讨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