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豪宅事件续 香港立法会建议立法打击地产托市
邬琼
10:24
2010-07-27
订阅

经济观察网 邬琼/文 几天前,在香港采访期间,适逢香港立法会房屋委员会就“天汇”事件向香港运输及房屋局、香港地政总署展开咨询。记者特意前往香港立法会大楼,登记旁听了整个咨询过程。

这是香港立法会第二次就“天汇”事件向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和地政总署展开咨询。亦是香港警方介入天汇事件调查之后的首次立法会咨询。

因事先并未联系立法会方面登记媒体采访,只能以公众旁听的身份参与旁听。香港立法会的工作人员似乎对说普通话并以港澳通行证的方式参与公众旁听感到好奇。但依然严肃做好登记。仔细完成安检程序之后,工作人员将我带入公众旁听席。

当日,香港立法会主要讨论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香港运输及房屋局提出的香港“公屋加租”的香港议案的相关咨询,另一个则是天汇事件。

“天汇”事件对内地的借鉴意义很大。原因是,内地房地产行业一些非正常的“托市”案例很多,但政府的处理方式显然不同。

整个天汇事件并不复杂。恒基在香港半山开发的豪宅“天汇”在2009年有24套单位下订,其中一套价格七万港元每平方尺,成为全球最贵豪宅。

但此后,买方缴纳定金后在规定支付剩余款项的期限内,并未支付相关款项。今年三月,恒基最终宣布天汇实际成交仅4套,20套退订,这其中就包括那套全球最贵豪宅。恒基兆业方面宣布接受了买家的退订要求,并没收了20套单位5%的定金。

表面看该事件并无问题,但香港人很快发现“天汇”在退订过程当中恒基的操作有问题。首先恒基兆业为何如此爽快的答应买家退订,并且仅没收5%的定金?其次,二十套单位都是以2009年房地产高峰时期最高价格成交的,现时价格不可能达到2009年买家支付定金时期的水平,恒基兆业自身也宣布因为20套单位退订导致恒基直接损失7.34亿港元。香港人质疑为何恒基方面不向退订买家收取差价。

香港人开始痛骂恒基。原因是2009年“天汇”的高价成交一方面使得恒基自身股票市值提升,另一方面带动香港房价上涨。随后的退订,对于购买恒基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显然不公平。香港立法会议员就此要求政府调查“天汇”相关交易的真实性,并公开买家资料。

迄今为止,天汇事件均在调查取证阶段。在7月20日的香港立法会房屋委员会咨询过程中,香港立法会与香港相关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产生了争议。

香港立法会的议员认为,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禁止托市行为。这意味着,一旦通过立法,任何商业机构在操作香港楼宇销售的时候均要考虑到是否可能触及法律,以及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但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和地政总署则认为,只需在楼宇买卖交易信息足够公开的情况之下政府监督商业机构的相关楼宇销售的行为。其核心与重点在于楼宇交易的信息公开。

但香港立法会议员质疑所谓的信息公开是否足以避免未来“天汇”类事件的重演。且“天汇”事件涉及到香港证监会、运输与房屋管理局、地政总署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香港立法会议员担忧此种协调合作会影响事件处理的效率。

一次咨询不会解决问题,但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其一,中央“国十条”打击开发商屯盘及炒作行为,其目的是要求市场释放供应量,但此种角度是否正确。如果是上市公众公司,其楼宇炒卖行为是否涉及到损害投资者利益,政府是否曾考虑从这个角度去监督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

其二,我们总是讲健康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但健康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稳定房价还是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其三,内地关于房地产市场托市行为的案例描述由来已久,在政府未有确切实证的情况之下,是否可考虑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其四,何时才能建立公开透明的房地产信息系统?各个城市完整的房地产信息系统,一方面有利于物业税实施参考与实践,同时有助于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迄今为止中国房地产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房地产交易市场规范的难点,市场统计信息及标准混乱,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是否可以从各个城市建立起完善的房地产交易信息系统开始。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