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4-17
于威
订阅

于威:那些快乐的年轻人

经济观察报 于威/文 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个群体,为他(她)最认同、最心甘情愿地从属其中。对有的人而言,是地方同乡会,有的人则是中国国籍,有的人是哈雷摩托俱乐部,或者社区护鸟小组、律师协会、海淀教会……而世界的其他组织对他(她)而言,都不过是遥远的、例行公事的东西。

对于我们,这个群体就是早期的《经济观察报》。

那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中国经济违反了所有的历史规律,持续高速增长,互联网泡沫破裂也没能使它受挫。我们从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轮冒险中退出,加入一张背景奇特、仿佛从岩石缝里蹦出来的报纸。它的投资方在山东,没有做过任何媒体,它的定向模糊,但是正因如此,似乎能够容纳很大的梦想和野心。

就这样,一群对实际利益毫无概念的年轻人,怀着很大的梦想和野心——或者说,自以为怀着很大的梦想和野心,想要办一张了不起的报纸,跟19、20世纪美国和欧洲的大报平起平坐。他们希望倾听全世界的声音,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认真听取。你再也难以在中国其他地方找到这样一群疯狂、均质、理念相同并单纯无比的年轻人。我们给自己的版块恰如其分地命名为“观察家”。

我们的群体就像一个自造的文艺复兴式大学,恨不得看完书店里所有的书,历史、管理学、中外小说、科学随笔、时尚、美学,偶尔还有点哲学,诸如此类。后来,从经观离开的时候,我们索性开了一个书店,一次性地满足了拥有很多书的愿望。

正因如此,在每周一必开的选题会上,我们会听到彼此对当下事件的不同看法。开放的、真诚的讨论,一直像是个课堂。有的“学生”比较主动、有激情,感觉他塞满了屋子的每个角落,比如许知远,有的则比较内敛羞涩,比如邹波和李翔,有的自成一体(有时自说自话),比如叶滢、方军、覃里雯、黄继新、晏礼中……讨论无拘无束,有时候嗓门最大的赢,更多的时候,最坚定的人赢。

开完会之后大家会一起去吃午饭,然后找一个能悠闲地坐着的地方闲聊——天知道我们那时候开了多少“闲聊会”。方军后来搞了一个群体博客,叫“思维的乐趣”,这个名字准确地概括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工作和生活之间没有界限。

有些时刻凸显在我们记忆里,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忽然变得空荡荡的北京城,反而给了我们施展的空间。当然,记者们要跑到最危险的医院里“突围”,要采访各种声音,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但是最有乐趣的部分,还是冒险采访之后,写完了稿子,坐到空荡荡的咖啡馆里享受醉人的春光,在胆颤心惊的北京城里哈哈大笑,以为自己是全城最酷、最不怕死的人。

就像许知远、黄继新和覃里雯后来出的一本采访合集的名字一样,“思想的历险”,那时候,思想的历险、人生的历险,都是那么甜美。生命处于巅峰,死亡遥不可及(我们因此而不怕它),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竞争、爱护和争吵、取笑。这样的组织,一生只可能经历一次。然而有了这一次,就非常幸运。我们今天依然是最好的朋友,而且总是不停地聚拢到一起重新成为同事。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个允许年轻人充分生长、思辨和自由发挥的“经济观察报时期”。

(于威曾任《经济观察报》总编辑助理,现为搜狐网总编辑)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