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4-17
孙立平
订阅

孙立平:在经济与社会之间思考

经济观察报 孙立平/文 经济观察报》走过了8个年头。原来还真没有记清楚我与《经济观察报》的合作究竟是始于哪一年,只模糊记得不是2001年就是2002年。现在回过头去翻看一下当时的报纸,终于弄清楚,第一篇文章《警惕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脱节》,是发表在2001年最后一天的《经济观察报》上,2001年12月31日。由此说来,《经济观察报》创刊8年了,我与《经济观察报》的合作也将近8年的时间。

回想这将近8年的时间,没有仔细计算过,写出的长长短短的文章可能也有一两百篇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是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就确定了后来的主题,这就是在经济与社会之间进行思考。

经济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社会学中就兴起了一种看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新角度,叫作嵌入性理论,也就是说,经济活动都是嵌入于社会当中的。就以人们今天讨论最多的市场来说,市场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而是嵌入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甚至社会文化当中。因此,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无疑是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之一。

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种关系就尤为重要。《经济观察报》创刊之际,恰值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中国经济刚刚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低迷中走出来,重新进入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9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在进入21世纪之后愈加突出。“断裂社会”等一系列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事实上,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看得越来越清楚,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与其说是卡在经济因素上,不如说是卡在社会因素上。以这次的金融危机为例。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经济遭遇的问题是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直接结果,但如果仔细分析,实际上中国经历的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但又不同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一场相对独立的生产过剩危机过程。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几位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曾经开过一个小会,讨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会上,他们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即雪上加霜。这个比喻的好处是,面对我们正在经历的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雪,哪些是霜。不能一看白茫茫的一片,就都以为是美国的金融危机下的霜,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雪。而这个雪,就是当我们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时候,我们还缺少进入这个阶段必须具备的经济与社会条件。

在经济和社会之间进行思考,并非是简单地将经济现象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将对种种经济现象进行的社会学分析,概括为一种我称之为的“以社会结构为中心的视角”。也就是说,社会当中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构成的,这些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等。“以社会结构为中心的视角”意味着,要把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当作分析经济等现象的最基本的背景。比如说市场,其实市场不是由没有差异的人们构成的,而是由拥有特定结构特征的人们构成的。不过,在西方那样的已经定型的社会当中,这些因素往往由于变化较慢而被当作常量或背景罢了。而在中国这样变迁很迅速的社会,这个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以汽车市场为例。如果是在美国和欧洲那样的社会研究汽车市场,可能不用过分强调社会阶层这个因素,因为其阶层结构已经是相当稳定的。而中国就明显不同,可以说,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大,中国的汽车市场就有多大。而中国的中产阶层是在迅速变化的。这样,在考虑汽车市场的时候,社会结构及其变化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样一个“以社会结构为中心的视角”,对于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是有帮助的。比如大学生就业问题。这是目前社会中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就进一步突出出来。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一个最流行的观点是将其归咎于大学扩招。有人说,一年毕业的大学生500多万人,社会哪能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这个解释表面上是有道理的,但是仔细去分析并非如此简单。说一年有500多万大学毕业生,但是我们要知道这500万大学毕业生是存在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度里。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一年有500万大学毕业生,就相当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一年有50万个大学毕业生,相当于1300万人口的国家一年有5万个大学毕业生,相当于130万人口的国家一年有5000个大学毕业生。一个1300万人口的国家应当说是相当不小的一个国家了。在这样一个1300万人口的国家中,一年有5万个大学毕业生,即使这个社会比较落后,多吗?不多。130万人口的国家一年有5000个大学毕业生多吗?不多。那为什么在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中,同样比例的500万个大学毕业生就多了呢?问题在于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其实不是整个社会提供的,而只是一部分地区提供的,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省会以上城市。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个总量的问题,但是背后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问题。社会结构的失衡,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不是说全部原因。

今年是《经济观察报》创刊8周年,却恰值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再过两年,2011年,将是《经济观察报》创刊10周年。但愿那时如同她创刊的时候一样,迎来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复苏和发展,同时也迎来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本报专栏作家)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