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12-27
郭娟
订阅

张艺谋:不是他,还能是谁?

经济观察报 郭娟/文

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张艺谋进入了名单。他在2008年的成绩是,“为世界呈现了一场不同凡响的奥运会开幕式”,“为世界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美学上的、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已经成为过去,无论它存在着何种的不足或是缺憾,作为总导演的张艺谋的确比其他人更近距离地参与和见证了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而这样的机会,对他在电影界的其他同行们来说是很难想像的。这一年,他不用去争抢年底的贺岁档或者任何档期,相比起8月份的奥运会开幕式,无论哪部电影的投资、票房、评论都相形见绌,没有谁能够像他一样赢取如此多的关注,还跟“历史”这个宏大的词攀上了关系。

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张艺谋的身份就已经不再仅仅是电影导演,也不仅仅是曾在威尼斯、柏林获过大奖的国际级导演。1998年,他执导在太庙上演的普契尼歌剧 《图兰朵》;2005年,他担任《印象刘三姐》的导演,这后来变成了当地旅游业的一个景观,被称作 “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2006年底,他和谭盾合作完成的歌剧《秦始皇》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媒介越来越多样交错,他所占有和运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在被任命为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时,他的经验和成绩显然已经不限于电影。这让他成为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的不二人选。“不是他,还能是谁?”这是经常被反问的一个问题,就像在筹备阶段,有人对方案提出意见时张艺谋反问,你说该怎么办?提问的人往往哑口无言。似乎找不到更好的答案,但现有的答案的确可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的不能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要厚重,要展现中国漫长而丰厚的历史和文明;它也不能流俗,变成一台模式化的、想像力贫乏的、遭人诟病的大型晚会;它要求甚多但又充满限制,是美学的也是政治的,它需要个人才能但终归又是一个集体工程,不能轻举妄动也不能畏缩不前,而且,几乎是不允许失败的。

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头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从蔡国强的焰火设计开始,到山水卷轴的展开,击缶,诵读《论语》,活字印刷的大型集体表演……不过到了下半段,近现代的中国,好像可说的越来越少,而且更难抽象成视觉语言,改革开放如何表现?中国现在的蓬勃和激越如何表现?况且这次不仅要给中国人看,而是要展现给整个世界,在2008年8月8日之前,北京奥运会已经积攒了太多的期盼、好奇,或者还有幸灾乐祸。它要易懂,要震撼。最后,对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效果,境外媒体的反应比国内更积极和正面。“给60亿人上中国菜”,“外国人概念里的中国菜”,这是人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定位。

“他坐在桌子对面,不停说话。他就一老知青,工作狂,很熟悉的类型。我喜欢认真做事情的人。我们趣味观点不同,你知道我向来批评第五代电影,但他比电视上接受采访时聪明得多,而且异常顽强,逼近开幕一团乱麻,他沉得住气。每天多少方案琐事要他审核、签字、定夺,他脑袋里始终一部戏。”陈丹青这样说。

作为奥运会开幕式团队里的一名“清客”,陈丹青在奥运会结束后对开幕式做出点评:大就是美。这名“清客”的立场有多么中立很难说,对于一起工作很久的团队和总导演张艺谋,对于这场开幕式,在感情上,总是很难撇清。他也使用了张艺谋的反问句:你说下半场怎么弄?革命?现在回避都来不及;建设?难道表现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卫星上天?改革开放?百年来中国一切新玩意儿全是西方的。所以下半场只能够图个热闹、气氛,譬如电子团体操之类。最后的大地球是英国人马克设计的,必须有个世界意象,娱乐性质,然后大团圆,此外你说还能怎样?

在文化上,这的确不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一个时期,突出什么?回避什么?是不是一定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讲述?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唯有现实最难看清楚也最难给出结论。开幕式作为一个仪式,一个庆典,被中国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无论结果如何,这也不是张艺谋一个人的问题。他背后有团队合作,有政府意志,其中的纠结矛盾,想来也不是外人可以体会。不过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热”也并不只在于奥运会开幕式短短的几个小时,在境外媒体的报道里,从政府决策到经济指数,再到即便很多中国人也不太了解的青年文化,充满误解,有时却又一针见血,中国的活跃和匆忙都构成了吸引力的一部分。

往前看时,张艺谋还是被体制和权威压抑着的、急需反抗的 “第五代”,闷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时,一直怀着挑战前辈的抱负和决心。几年时间,他成了“第六代”和更年轻的电影人攻击的对象,不过这时已经无所谓权威和对抗,更多是因为资源上的分布不均。会不会拍电影,谁更懂电影,一番争论下来,他的美学观被批驳得千疮百孔,唯有票房照例稳稳当当,在痛骂过《英雄》后人们忍不住去看了《十面埋伏》,在又一次的失望和愤怒过后,人们也没有错过《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不是个完美的人物,他的履历上有各种各样的瑕疵和漏洞,每一个关卡也都充满悬念。他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一批大学生,是最早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中国导演之一,最早转向尝试“商业大片”。他曾被指责为迎合国外电影节而扭曲了中国形象——中国难道只有农村、封建家庭、情欲和落后?他的“商业大片”在视觉上极尽铺张,看上去几个亿的投资大部分被拿去做了布景和服装,视觉压迫后面的故事几乎可以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却硬是撑起了一个正常的故事片的长度,其中的胸怀和阐释更遭人嘲讽,难道只有那么简单?

早先他是陈凯歌的摄影师,可是越往后,陈反而变得对他亦步亦趋。《英雄》还是充满争议,《无极》则几乎是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张艺谋给人的一贯印象是勤勉和朴实的,纵使在《英雄》和《十面埋伏》引发关于商业片和艺术片最激烈的争论时,他也没有恼羞成怒、口不择言,惹人非议的言论大多来自他的制片人张伟平。他说得越少,人们对他的印象越佳。经常听到有人评价,他比陈凯歌聪明多了,后一位在这场商业和艺术的纷争里败得甚为惨烈,没能成为第一个,又深陷各类口水战的泥潭。而张艺谋身上似乎有种蛮劲,这股劲把他带到电影学院,带到片场,带到奥运会,也带着他冲开了各种流言蜚语。

2000年2月,张艺谋正式接受聘请,拍摄申奥宣传片。他曾表示,要通过此片告诉世人,我们有能力申办和承办奥运会。 2001年,张艺谋的申奥宣传片帮助北京获得成功。2003年初,他再次接到奥组委的“任务”,执导奥运会徽发布仪式和宣传片。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 “中国8分钟”,可能是在他参与奥运会相关的项目中的一个败笔,很多人还记得那几位身穿红色超短旗袍的女民乐演奏者的形象,让中国人哑然失笑也深感尴尬。这也成为4年后他在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需要考虑和避免的问题,传统和现代间的关系并不像是剪短裙子那么直接。

他的“美学”也渐渐成为了一种范例,极具冲击性,有人在其中看到激情,有人看到暴力,或是得到兼而有之的一种印象——《红高粱》里映得通红的天、地、人,《大红灯笼高高挂》里肃杀的乔家大院和刺眼的红灯笼形成对比,到了《英雄》的时期,电影干脆由颜色的不同来分成段落和节奏,红是狂想,蓝是现实,绿色则代表着对故乡和平常生活一点恬淡的想象。他习惯用大面积的颜色来抒情,用夸张的大场面来释放激情。在奥运会开幕式前的电视直播中,主持人介绍说,这次的开幕式想要突出的气质是“浪漫”,这让人听后感觉微微紧张,张艺谋式的“浪漫”?在我们见识过《英雄》或是《十面埋伏》后,甚至在之前的《菊豆》或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期,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苗头——这位导演对“浪漫”两个字的诠释,来自一位出生于1951年的人的一种几乎生硬和狂躁的强调,不由分说、压倒一切的视觉效果,大开大合,缺少感情的细腻纹理。张艺谋在他的电影里,在他的大型现场表演里,标志性的视觉效果让他一下子同其他人区分开,土,顽强,刺激,但又让人疲惫。

奥运会开幕式上 “人的表演”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也几乎只有中国人能做到。“我们人的表演是天下第二,天下第一是朝鲜,就是整齐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整齐死了。就是这种传统的整齐的动作带来的美感,这一步只有我们中国人能做到。”张艺谋曾说。活字模的表演完全依靠口令,效果却如同由电脑程序控制般整齐划一,让外国人尤其震惊。这是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又会引发一连串的分歧和讨论。说到“人民”,事情变得复杂起来。让人联想起国家大剧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剧院能承担起如此多的功能,服务于如此多种类的群体,各种阶层,各种审美趣味,各种对艺术的想象,都是对中国眼下状况的有趣反应。

有人说张艺谋和时代的主旋律紧紧合拍,在想到“中国形象”时,他创造出的视觉形象和他的个人形象都很难绕开。他引发的联想具有争议性,很多人也恐怕不愿意把他评选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我们想要一个更加深厚、也许更加优雅的形象,但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无法回避他,“不是他,还能是谁?”

2008年,“张艺谋巩固了他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时代》周刊这样评价。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