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温新政
经济观察报出品

胡温新政

 

张宏

 

 

 

 

2002年12月5日,20天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突然出现在河北省西柏坡。西柏坡是1949年毛泽东入京前的最后一站,在那儿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在夺取全国胜利后经受住执政考验。新任总书记的首次离京出行,显然具有象征意义。胡锦涛在此行中对全党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希望。

 

三个月后,温家宝在北京当选国务院总理。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充满感情地自述,“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

 

2003年初的中国,国有企业在经历几年休克式疗法后正逐步地恢复元气,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开始出现快速的增长,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外部没有太多的干扰,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中国进入了被媒体称为“胡温新政”的新时期。

 

 

 

亲民与和谐

 

发端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到2003年,已经进入了第25个年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到九十年代末期对国企改革和金融领域的攻坚,及至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不减,于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在经济发展达到一个相对高的阶段后,中共中央的执政重心开始由效率优先转向兼顾社会公平与正义。改革初期由邓小平先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愿景,逐渐由胡温新政提出的“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新思想所承继。

 

亲民是胡温执政后展现出的第一个显著特点。4月1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胡锦涛在考察完广东省疾病预防中心后,突然改变行程,在没有任何清场行动的情况下直接来到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走入寻常百姓中间。他对路上的人们说,“(对于非典)我们很揪心”,“感到焦急”。

 

5月23日,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将不举行送迎仪式。几天以后,胡锦涛开始他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活动,果然没有送别场面,为期12天的首次出访,胡锦涛是“静悄悄地走,静悄悄地回”。是年夏季,中央五大班子也取消了夏季北戴河办公的惯例。

 

温家宝行事也是如此风格。他喜欢直接与百姓拉家常,并经常现场办公,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10月24日,温家宝在重庆云阳县与一位名为熊德明的农妇聊天时得知包工头欠她丈夫工资后,当天即要求县长解决。当天夜里,熊德明与丈夫收到了拖欠的2240元工资。此后几年,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成为中央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201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发文,要求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在胡温执政的其后几年中,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论是取消农业税,还是均衡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始终是胡温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创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展现出胡温政府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极大关切。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摩擦也出现加剧势头,维稳越来越成为中国政治领域的一个关键词。

 

 

 

孙志刚之死

 

2003年3月17日晚,大学毕业两年的孙志刚出门到网吧上网。由于刚到广州,他还没有办暂住证,身份证也未随身带。刚出门,孙志刚就遇到治安人员盘问,随后被带到了黄村街派出所。在派出所中,孙志刚和警察顶了嘴,因此警方对他不予保释。

 

18日,孙志刚被作为“三无人员”(无固定住所,无生活来源,无有效证件)转入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19日下午6时,孙志刚被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次日死亡。后来的尸检表明,孙志刚生前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毒打。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由于受害者身亡,并且其身份不是流浪汉而是大学生,孙志刚事件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事件,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

 

5月14日许志永、腾彪、俞江三名法学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5月23日,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5位著名法学家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

 

仅履新数月的胡温政府对民间呼声回应迅疾。6月22日,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并将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孙志刚事件之后,针对流动人口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

 

《联合早报》发表评论称,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政府滥用权力和对人权的漠视。如果我们不能从机制上来好好地反思孙志刚案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解决,则难免又会有其他不幸的产生。

 

往后数年,维稳成为各地驻京办的首要任务之一,各地上访者被遣送回原籍。京城一家名为“安元鼎”的保安服务公司被曝出私设“黑监狱”,通过遣送上访者从地方政府手中获得暴利。

 

 

 

说真话的老军医

 

2003年4月4日,72岁的解放军301医院外科教授蒋彦永给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发了一封800字的信件,指斥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隐瞒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但这两家电视台既未回信,也未公开报道这封信件。数天之后,西方媒体翻译并报道了这封信件。

 

此时,距离2月份出现在广州的SARS恐慌已经两个月了。2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广东发现SARS疫情305例的消息,并称目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专家预测全国近期内不会发生大范围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3月下旬,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广东和北京为疫区,SARS疫情开始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扩散,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拒绝来自疫区的中国人入境。但在中国的媒体上,有关SARS的报道却日见减少。3月20日打响的伊拉克战事占据中国广大媒体的首要位置,军事专家们对战事不靠谱的预测成为仍在放心一起用餐的北京人的主要话题。

 

4月2日,张文康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中表情轻松地谈着SARS疫情,称北京的SARS患者只有12人,而死者为3人。这种赤裸裸的谎言激怒了生性耿直的蒋彦永,因为据他所知,北京仅在309医院一处,就有了近60例,而且死亡人数达到五六例。

 

4月12日蒋彦永致信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要求卫生部公布真实疫情,1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记者会上表示蒋所述疫情属实。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政治局会议上表示,任何人不得瞒报疫情。20日,新华社公布免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党内职务。同时,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公布了北京的疫情,新数字是5天前官方数字的近10倍,达339例,此外还有疑似病人402例。

 

此后,胡温政府开始了一场长达两个月的严防死守、零汇报制的SARS保卫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系统疾病专家钟南山成为中国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并当选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蒋彦永此后极少被国内媒体提及。在1997年燕京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时,蒋彦永曾在大学史稿中写下一段话:“50年来,经过历次政治运动,我深深体会到,要讲真话、心里话,虽是难上加难,但我一定坚持要讲真话。讲假话、讲空话最容易,但我要做到绝不讲假话。”

 

由于治疗使用了大量激素,许多患者在治愈SARS后出现了骨坏死、肺纤维化、抑郁等后遗症。据称,北京登记有SARS后遗症患者约300人,其中相当多的人因后遗症在就业、婚姻等方面遇上许多困难。

 

尽管SARS使中国经济停滞了数月,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弹性却好得超乎想象。在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SARS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当年三季度的GDP增长率由二季度的 6.7%跃升至9.6%,全年经济增速达9.1%,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为快速的年份。

 

时任高盛亚洲总经理的胡祖六称赞2003年的中国,像极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日本,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正处盛年的约翰•桑顿2003年辞去了高盛CEO的高位,到清华大学教授全球领导力的课程,只是为了来“了解中国”。神舟五号10月15日发射,首次将中国人送上太空时,杨利伟成为广大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上海磁悬浮列车当年国庆通车,作为世界上投入商业运营最快的列车,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同年,世界政坛上的两位强人流年不顺,当政22年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10月31日下台,12月14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美军抓获。

 

 

 

2003年    关键词:磨合

 

民间热词

 

电荒

 

2003年中国出现首次大规模电荒,电、水、煤、石油等能源问题再次引起多方重视。

 

白骨精

 

2003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白领、骨干、精英——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

 

人造美女

 

2003年,花了几十万元整容并昭告天下的北京姑娘郝璐璐,在追捧声中拔得“中国人造美女”头筹,从此引发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造美潮”。无数模样周正的姑娘公开赛“丑”,以期赢得免费整容。

 

审计风暴

 

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6月25日,一份长达22页的审计报告首次在第一时间全文公布,一大批中央部委的经济违规行为被公开曝光,掀起一场“审计风暴”。